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本周电子杂志: 中华陶瓷网《陶瓷电子杂志》第二十九期

“央视民间寻宝记”在德化拍摄
·广西宁明县发现储量达6.1亿吨膨润·卫浴新国促市场风云突变 卫浴高端
·淄博陶瓷文化受青睐·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破难题求发展
·景德镇市成立全国首家民间御窑陶·建筑陶瓷出口面临贸易摩擦增多风
·巴反倾销未波及泉陶企·无锡新区卫生陶瓷出口大幅增长
·福建省德化县:构建绿色“陶瓷之·陶企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品牌化是
·生产为导向福建建陶行业 人才培训·景德镇加快推进陶瓷基地建设迈出
·巴反倾销未波及泉陶企 ·“南海一号”出水德化青白瓷
·30名民间收藏家自办展览·2008年中国西安国际艺术品收藏博
·“南海一号”沉船文物五月北京公
 
·供应腰线.花片
·供应高温红瓷福盘
·紫砂休闲盖杯
·销售玻璃餐具
·供应夜光马赛克
· 金花瓶系列
·日用陶瓷餐具
·骨质瓷 酒店瓷
·礼品陶瓷
·供应景德镇市春辉陶瓷
·陶瓷工艺品
·大量供应瓷质仿古砖和微晶石
·供应餐具-盘子
·陶瓷酒瓶-1
 

元青花曾被朱元璋“清剿”过?

    读了高阿申先生的《说说元青花》(2007年8月27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观点虽然新颖,但经不起推敲:我想瓷器既不是“毒品”、更不是“妖魔”,它只不过是用来吃饭、喝水、贮物的器皿而已,用得着朱元璋兴师动众地来“清剿”吗!何况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连国家大事都忙不过来,哪里会去考虑对他的政权无任何危害的“元青花”?而且,朱元璋是一个讲求节俭治国的君主,连看到小太监穿着新鞋在雨水中行走都要叫来训斥一顿,难道对好好的“元青花”不让利用,非要砸掉了才痛快?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而高先生为了让他的论点成立,还推想了七点理由,这七点无史记载和根据的理由能说服人吗?现逐条来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高先生。

  一、所谓“自明朝建立以后,元青花只存在于地下,要么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我认为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家局势所造成的。元朝是一个热衷于征服的朝代,这就要有经济实力作支撑,而筹资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量出口瓷器等手工业产品。而且烧制瓷器既方便、成本又低(用不花钱的御土、官柴和轮班匠);还受到外国人的欢迎,这是元青花大量出现在国外的原因。至于“存在于地下”是因为元末时局动乱、人人自危,一些富户和私人窑主为了逃避战乱,将带不走的元青花大器暂时窑藏起来,以备日后变现维持生计,因而出现“中华大地(地面)上几乎不见传世品(元青花)”,并非朱元璋的恶作剧。其实传世品还是有的,那只著名的元民张文进定烧的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不是在20世纪曾出现在国内古玩市场上吗?可惜当时无人认识而流落他国,成为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

  二、至于为什么“皇宫内承传有序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唯独没有了元代青花”?我想,现在价值连城的元青花当时并不为游牧民族出身的君主看好,可能他们认为使用元青花不够档次、笨重又易碎,不符合天子身份,哪里有金器、银器轻巧漂亮气派!因此,在元宫内根本就不去用它,明清皇宫也就没有元青花的承传之物了。

  三、上面已经说过,由于当时元青花不是出口就是窖藏,可能连《格古要论》的作者都没有看到过“色泽靛蓝艳丽的元青花”。他所看到的是洪武初期民窑所烧制的那种有窑裂,缩釉,青花发色晦暗、装饰纹样简率的青花器,因此说了“青花及五色花者俗甚”的大实话,并不是因为害怕朱元璋而做了违心事,故意把好东西说成“俗甚”的吧。

  四、所谓“纹饰是瓷器上的语言”,而“洪武朝官窑器故意要同前朝花纹(元代)较劲”,这好像是朱元璋的旨意,是高先生的猜想。不妨我也来大胆猜想一下,是陶工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内心表露,他们采用在纹饰上“你实我虚,你上我则下”的方式表达进入新社会(明朝)的愉悦心情。我们在史书上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勤政和凶残,也可以看到他的节俭和三宫六院,更可以看到他制造的“文字狱”和妄诛功臣,但就是不见记载“野蛮摧残”元青花的事?我想如果当年真有此事,即使正史不载,野史也会透露。难道“摧残”元青花比制造“文字狱”、残杀功臣还要恶劣?更见不得人?

  五、所谓“(明)立国之初,利用百姓对前朝种族歧视之不满,掀起一场由其操纵,以肃清蒙元文化为名,包括蒙元文化载体元青花在内的大围剿,也就在所难免”。但查阅史书,明立国之初并没有发生过“肃清蒙元文化的大围剿”之事。其中所说的“蒙元文化载体之青花”,无非是说其上的纹饰,据我所见,元青花瓷上所绘的纹饰根本没有歌颂元朝统治者的内容,而有的是汉传统的花卉、鱼草、瑞兽、云龙及戏曲故事等,这与朱元璋的恢复汉制相合,有必要去“肃清”它吗?

  六、朱元璋之所以在洪武二年急着去设置陶厂(建文四年才改称御器厂),那是立国之初大量需要瓷器用于祭祈、馈赠来华使团及宫廷的日常生活用瓷,并不是“主要目的就为封杀元青花”。元青花是“死物”,难道它会与人竞争,非要烧制洪武瓷来“封杀”?

  七、把“元青花”与“胡惟庸案件”联系起来没有道理。胡惟庸因“通蒙古”等被诛,难道“元青花”会“通蒙古”?如果说留着“元青花”会使人思元,那么元朝留下来的东西多着呢,岂不都得消灭掉。

  行文至此,我们意见已经说完。我认为在“不见史载”的情况下,想像和推理是可以的,但要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如有旁证那就更好了。

  然而事实说明,朱元璋起义时虽然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但他实现了消灭蒙元取得政权之后,不可能立即把一切都改变过来,这有一个延续和利用的过程。例如:明朝立国之初,中央机构仍沿袭元制,设立中书省,综理政务;对工匠的管理也沿用元朝的匠户制度等等。

  1973年11月,在安徽省蚌埠市(原属凤阳)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的一座被盗的明朝开国元勋汤和墓中,发现一件未被盗走的精美的元青花双兽面耳大盖罐,可以否定所谓朱元璋曾发动过“清剿”元青花的事情。如果当年真有此事,作为朱元璋的大臣汤和,怎敢私藏元青花并用它陪葬?我想,“大胆假设”,是否应该“小心求证”才对。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