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活化石”的前世今生 江山市清湖镇和睦村瓦窑自然村,是一个不足600人的小村落,但却保留着40多座“馒头窑”,保存着3000多年前的制陶原始生产工艺流程,这在国内实属罕见。 这是一个只有180户、598人的小村落。 这里承载的却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陶文化。 这里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江山市清湖镇和睦村瓦窑自然村。 古陶 “活化石” 揉一团泥,在木质转轮上转几圈,随心所欲地捏捏、拉拉,不出三五分钟,一个古朴的花罇就成型了。 每当有外地人来村里,村民王中阳都会积极地“卖弄”自己的手艺,然后推销自己的产品。到过和睦村的专家学者,无不为眼前的景象所惊喜:这样一个小村落里竟然还保留着40多座馒头窑,现在尚有10多座窑还在烧制各类产品,沿用的又是3000多年前的原始制陶工艺。 和睦村以制泥烙壶、瓦片闻名于闽、浙、赣三省。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文博副研究员姜江来多次到和睦村调查研究后发现,从生产的质地上看,和睦泥烙壶和商周时期出土的泥釉黑陶相近,现在生产的泥烙壶只是在工艺上有了一些改进和提高。 古陶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毛兆廷老人介绍说,江山因拥有充沛的陶土、河流和山林资源,以及半山坡的地形,便成了陶瓷生产的热土。如今这一带山坡底下挖地三五米,都是古陶古瓷堆积层,随便捡一块,就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考古发掘证明:在和睦乌里山发现商周印纹陶遗址。因其独特的地位,江山陶的出土文物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巡展,并在北京展出5年。 一个现存的古老窑村,如此密集的馒头状土窑,如此完整的原始生产工艺流程,还在生产、延续……在国内实属罕见。一时间,和睦村吸引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地的专家教授。在他们看来,每一座“馒头窑”都像是长在地里无数年的文物,整个村落就是中国古陶的“活化石”。 不熄的窑火 和睦村瓦窑自然村历史上家家户户都制陶烧瓦,鼎盛时期有100多座土窑。和睦村支书席绪禄介绍说,清朝年间,村里来了一个逃荒落难的湖北人,贫病交加时,陆姓人家收留了他,还给他治病。湖北人感恩戴德,便将祖上传男不传女的泥烙壶手艺和盘托出。从此,陆家人不仅会烧制工艺简单的建筑陶——瓦片,还能够烧制较复杂的生活陶——泥烙壶、药罐、炭炉等。陆家的陶业生产很快兴旺起来。陆家泥烙壶手艺传到第三代时,因只有一个女儿,眼看手艺要失传。陆家人开始“比武招亲”:用比赛建窑的办法选女婿,村里王姓人家因此又成了陆家手艺的继承人。此后,泥烙壶手艺慢慢传遍了全村。和睦村的生活陶,通过清湖水运和仙霞古道,走进了周边江西、福建和浙江农村的家家户户。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睦村成了江山最忙碌、最富有的小村,姑娘们都希望嫁到这里。 目前,村里依然有10多位老陶工仍在坚守。他们不懂太多的原理,只知道用泥烙壶烧水、盛水、煎药,不馊不腐,这是塑料、不锈钢制品不可能做到的。虽然惨淡经营,他们的窑里还是烟火不断:在烧制日常用品的同时,王中文兄弟尝试着烧制汉代的泡菜罐,王中兴等人在研究制作仿古彩陶…… 古陶的新生 2005年,一个名叫姜子牙的陶瓷工艺美术师打破了古陶村的沉寂。 20多年前,姜子牙开始开发古陶瓷。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子牙骑着摩托车到处转悠寻找黑陶土原料,无意中他发现了和睦村瓦窑自然村,“激动得无以言表”,他几乎走完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毅然决定在这里建立彩陶工艺厂和彩陶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所,将和睦原始制陶工艺和新兴时尚的彩陶理念相结合。他在原始制陶工艺中融入了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多种元素,开发生产仿古彩陶工艺品。当年8月,第一批60余种彩陶就开发制作出来了。现在,他们已经开发制作了800余种彩陶产品,远销海内外。 传统工艺+艺术+文化=古陶新生。姜子牙的大胆设想激发了江山市委、市政府的灵感:保护和开发和睦瓦窑村的土陶资源,传承远古文化,激活民间资源,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开创新型文化休闲产业。江山市政府马上把“江山和睦彩陶文化村”的建设列为当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由政府担保筹资上千万元建设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一个行将衰落的老土窑村,即将成为仙霞古道上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