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沉船中发现的古瓷器
中国水下考古有新进展 宋代沉船遗址发现十余处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他们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沉船遗址十余处。
从目前发掘的古沉船中,发现的文物有许多惊人相似。一是古沉船均为宋代商船,二是中国古陶瓷产品比例很高。专家认为,如果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誉为“海上古丝绸之路”,不如称其为“海上古瓷器之路”更确切。
新发现的沉船遗址有:华光礁,华光礁Ⅱ号,华光礁Ⅲ号,华光礁Ⅳ号遗址;玉琢礁,玉琢礁Ⅰ号,玉琢礁Ⅱ号遗址,玉琢礁Ⅲ号遗址;北礁,北礁Ⅵ号沉船遗址,北礁Ⅶ号沉船遗址,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北礁Ⅸ沉船遗址。
探秘中国海上瓷器之路
记者目前正在广东阳江海域“南海1号”古沉船打捞现场采访,众多考古专家云集海陵岛,参与古沉船的考古研究。不少专家认为,与其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誉为“海上古丝绸之路”,莫如称其为“海上古瓷器之路”更确切。
为何宋代沉船多?
广东阳江的海陵岛,距“南海1号”古沉船打捞现场只有18海里的路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站在岛上新建的观景台上,用高倍望远镜能清晰地看到海上的打捞现场。中国许多考古专家云集岛上,正在参与古沉船的考古研究。
宋代古沉船“南海1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对研究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我国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古沉船中为什么宋代船只最多?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在广州、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密州、华亭海,共设了7个市舶司,从大量的进口货物中获得税收。1131年到1162年,南宋海上贸易税收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木帆船远航,翻沉几率自然也多。考古专家告诉我们,他们从大量文物中得到证明。
宋代建船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船只又是从哪个地方造出来的?一些读者关注这些历史,有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史料记载,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
中国南海发现大量古沉船
1987年七八月份的一天,当时英国海下探测公司3名队员正在阳江寻找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声呐技术仪器颜色突然变深,“肯定水下有东西!”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抓上来100多件瓷器、铜器、镀金器等等,还有一条1.8米长的鎏金腰带。这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消息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考察中国海域古沉船,成为中国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
“华光礁1号”南宋古沉船,是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的。华光礁在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内侧的“华光礁1号”南宋古沉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对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古沉船南北长大概20米。从已经发掘出水的瓷器器型、图案看,这些文物都是外销瓷器,如画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的碗等,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渔网里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瓷碗被打捞上来,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地捞起过瓷碗了。2005年5月,渔民发现了海底有一只木沉船。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海底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沉船呢?对水下考古学来说,即使是一艘普通的古代沉船,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然而,第一次的水下调查,就让考古队员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惊喜。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按照水下考古惯例,沉船遗址被定名为“碗礁1号”。“碗礁1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有专家推测,“碗礁1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这是一只宋代古沉船。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说,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他们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其中有:华光礁,华光礁Ⅱ号,华光礁Ⅲ号,华光礁Ⅳ号遗址;玉琢礁,玉琢礁Ⅰ号,玉琢礁Ⅱ号遗址,玉琢礁Ⅲ号遗址;北礁,北礁Ⅵ号沉船遗址,北礁Ⅶ号沉船遗址,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北礁Ⅸ沉船遗址。
海上瓷器之路浮出水面
专家介绍,从海底几只古沉船的发掘中,发现的文物有许多惊人相似。一是古沉船均为宋代商船,二是中国古陶瓷产品比例巨多。陶瓷器大部分是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生产,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不少专家认为,与其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誉为“海上古丝绸之路”,莫如称其为“海上古瓷器之路”更确切。中国海域里的这些古沉船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均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使“海上瓷器之路”浮出水面,为考古人员提供了充足的佐证。福建博物院几位瓷器专家介绍说,中国的文字记载虽然表明,福建在整个海上瓷器之路所占比例很大,但掌握实物并不是很完善。从“华光礁1号”及“南海1号”古沉船中,有大量福建生产的瓷器出水,补充了“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实物资料。从全国水下考古来看,南宋时期的古沉船数量上占优势,而船内瓷器大都以福建生产的为主,可证明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没有发现这艘船前,福建博物院不少瓷器专家在研究本地窑口瓷器时,都会在结尾写上“与福建某地瓷器有相似之处”。他们从东南亚考古杂志、日本等地博物馆看到过类似瓷器,但不能肯定是中国福建生产的,因为没有福建陶瓷外销的实物!经过“华光礁1号”沉船发掘,才有确凿证据证明南宋时期福建瓷器是外销的,今后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直接对比。
考古人员仅从“南海1号”外围清淤及其中一个船舱里,已经打捞出金、铜、铁、瓷类等器物5000多件,以及南宋以前历代皇朝铜钱10000多枚。沉船所载瓷器分属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考古人员除对瓷器生产地本身进行扩展研究之外,还将对生产之外的运输、当时行政机构等进行扩展性研究,弄清从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不同海域古沉船及遗址的发掘,也无形标出了中国商船的航海图。
史料和文物勾画了航海图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漂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慢慢沉入海底。”这是考古队员以现在掌握的情况,向新闻媒体描述“华光礁1号”沉船时的情景。从大量文物中能判断这条古船的航行方向,是东南亚地区。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华光礁1号”是一艘迷失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有的学者进而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从现在的古沉船出水的文物来看,更多的应该是瓷器,所以称其为“海上瓷器之路”更为确切。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从发掘的古沉船情况看,“海上瓷器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伴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瓷器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华光礁1号”考古队共有31人,福建省占6席。有福建博物院的楼建龙、羊泽林、王芳,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朱滨,泉州市博物馆的张红星。他们说:“一出水,我们就发现四分之三的器物都是福建生产的,窑口几乎囊括了福建省从南到北的所有产地。”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介绍,这艘沉船肯定是在福建沿海的港口停*并装货上船,估计船上发现的江西、浙江瓷器,极有可能是通过发达的闽江、乌龙江、晋江水系或古驿道运输到港口,一起装船。该船在福建出海后,也不排除在其他港口停*过。中山大学历史系宋代史专家曹家启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记载,当时中国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福建考古专家普遍认为: “南海1号”上绝大多数瓷器来自福建,可以作出“南海1号”就是福建船只的判断。这几年在福建沿海陆续发现大量古沉船,年代从宋元到明清都有,船上都装载着大量的瓷器。从目前打捞出水的大量德化瓷器初步断定,“南海1号”商船应该是从泉州刺桐港远航的。
宋代远航的沉船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广东的史学家们从史料中找到一些记载,印发给前往“南海1号”打捞现场采访的各地记者。宋朝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板桥镇、秀州华亭县、镇江、平江、温州、江阴军、秀州澉浦镇和秀州上海镇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是远航的主要起点。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船往哪里去呢?史料记载,当时与中国通商的有欧亚58个国家,并有详细的记录。目前从宋代古沉船上发掘出来的文物,均能给予充足的佐证。史料记载和沉船文物,勾画了一幅完整的“海上瓷器之路”航线图。
考古将揭开历史面纱
打捞“南海1号”宋代古沉船的消息,引起了世界关注。包括《国家地理》在内的美、日等外国记者,也都赶到现场要求采访。
福建海域中发现的“碗礁1号”古沉船,它所载的货物是否外销瓷?它要远航到哪里?考古人员从发掘的瓷器中才找到了答案。瓷器中有许多器物的盖子,高脚杯有了盖子后,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还有一种精致的小瓷瓶为数不少,造型各异。经过专家考证,它将作为一种典雅的装饰品来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几乎所有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但是,专家在一种瓷盘上却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故宫古陶瓷专家陈华莎介绍,这个盘子这次发现了很多,非常薄,它是花口的,另外它的这个图案,应该是地中海沿岸的花卉,在当时,中东和西方把这几种花卉看作是天堂的花卉,是幸福之花。
这类瓷盘虽然是中国的装饰,但是有一个特别的外国名字叫“克拉克”瓷。考古专家栗建安介绍说,“克拉克”瓷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形,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在一次拍卖这批瓷器的时候,当时因为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所以就把当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这类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从那以后,“克拉克”瓷的名称就流传下来,成了中国这类外销瓷的一个别称。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
中国将海疆考古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积极开展我国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工作。伴随着更多古沉船的发现和考古发掘,中国“海上瓷器之路”的面纱将逐渐掀开,古代航海贸易的许多秘密将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