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上半叶,处在明末清初之际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清廷入主中原,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建立。顺治初创,百废待兴,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景德镇的制瓷业也正在接受着一次洗礼与变革。
十四世纪下半叶开始,景德镇已确立了瓷都的地位,中国制瓷业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的新格局。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之始,以宫廷直接控制的御窑厂始终是整个景德镇制瓷业生产的中心,到了十七世纪,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转变,这一格局也即将随之发生变化。顺治初年,景德镇仍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所以生产数量少,所传官窑精品并不多见。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官办、官烧的制度,采用了官搭民烧的办法,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器放入民窑最好的窑位中搭烧。这一改变不仅调动了民窑生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优秀的工匠流向民间,带来优质的原材料、制瓷技术、烧造技法,从而促使此时期的瓷器形成了宫廷的庄重规矩与民间的洒脱清丽相结合的纹饰风格,使民窑生产出现了勃勃生机的局面,同时为康熙制瓷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海外对中国瓷器需求量的增加,也进一步加速了民窑生产力的发展。近至日本、东南亚,远到欧洲,品种繁多的外销瓷生产成为了此时民窑生产的项目之一,致使我们在今天能够有幸在这些国度的博物馆中欣赏到具有独特风格的清早期中国瓷器。
至康熙朝,社会相对稳定,海外贸易兴盛。在康熙帝长达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景德镇制瓷业在平稳中不断发展。康熙皇帝重视瓷器生产,亲派督陶官管理御窑厂事务,据《江西通志》(卷九三)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奉旨烧造御器,令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世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驻厂督造。又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任命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景德镇窑事,也正是在此时烧造出了著名的“郎窑”瓷器。在景德镇官窑平稳发展的同时,民窑窑场的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力活跃,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制瓷业官民共发展的繁荣场景。清人陈浏曾赞誉“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可见康熙瓷器的烧造正带领着中国制瓷业走向清代瓷器的高峰。
清早期瓷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了世界大型博物馆的必藏品种。座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的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建立于美国独立一百周年(即1876年),最初位于卡布雷广场,后来由于藏品不断增加,于1909年又在波士顿市的西南,面对波士顿大道的现址建成现代化的西馆。现在的波士顿美术馆,其规模在美国国内可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驾齐驱,藏品涉及广泛,大致分为东方美术、希腊罗马美术、雕刻工艺、绘画、染织、版画素描等七大门类,拥有大量珍品。经过专业人员长期精心的收藏和积累,使中国历代瓷器的收藏成为该馆的重要藏品类别之一,由于此类藏品的丰富更使该馆成为全美中国文物收藏的佼佼者。
在当代欧美博物馆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博物馆不仅作为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因此合理、充分地利用博物馆资源,成为了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为此,一些具备规模的博物馆经过长期运作,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运行模式,即将馆藏文物以有偿转让或委托拍卖公司进行拍卖的形式获取经济收益,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充实博物馆经费,更使博物馆优化了藏品结构,丰富了馆藏内容。
此次,波士顿美术馆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市场考察与缜密调研,与中国嘉德公司的主要领导及瓷器专家进行多方沟通和探讨,最终决定将馆藏中的部分雷同藏品以拍卖的形式,委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中国拍卖,从而促成了今年3月份的嘉德四季拍卖和2007年嘉德春拍两场拍卖中的“波士顿美术馆藏中国清早期瓷器”的专题拍卖。这次拍卖不仅是波士顿美术馆首次将馆藏文物推向国外拍卖市场的创举,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拍卖公司接受海外博物馆委托拍卖的先河,更是国内拍卖行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此次拍卖活动的举办,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在拍卖领域的又一次汇合,更标志着中国的拍卖公司在国际艺术品行业中的位置在不断攀升。
在春拍即将上拍的这十八件馆藏拍品中有两件为清顺治五彩品种。顺治民窑的器物大多为保留晚明时期古拙风格,色彩浓重的青花五彩器,也俗称为“大明彩”。此次的两件拍品均具备此时期的典型特征,采用浓重的红绿彩,绘画流畅的纹饰,再加绘青花表现。由于顺治五彩器大多已在清末民初时流散到了海外,常见于法国各博物馆中,因而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标准顺治五彩也并不常见。
专题中占较大比例的还属康熙时期的瓷器,器形涉及棒槌瓶、花觚、凤尾尊、将军罐等;釉色品种有青花、五彩、釉下三彩等,可称之为康熙时期瓷器烧造的一个缩影。其中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lot 1706)即是一件康熙时期的青花标准器,盘口长颈,折肩,椭圆形长腹,器形提拔秀丽,标准的棒槌瓶式样。口沿以青花淡描松树纹,颈部以纤细的笔触描绘翠竹纹,疏朗有致,清新高雅。腹部通体描绘青花山水人物图,以山石瀑布为界绘两组画面,一面远望楼阁重山,近观小童持扇前行,老者骑驴悠闲随后;岸边芦苇中,渔夫坐于舟上,片刻小憩,动静相宜。一面绘两高士站于岸边,高谈阔论,小童持琴一旁待侍,周围衬以苍松翠柏,祥云缭绕。整体运笔流畅,以寥寥数笔描绘出细微的人物神态,峻伟的自然景观。青花发色艳丽,画面意境幽雅,分水皴法的描绘,使整体更富浓淡深浅的层次感。瓷器绘山水图早在金、元磁州窑瓷器上已经出现,但它的广为流行则始自明代晚期的景德镇窑,至清代更为盛行。此件棒槌瓶所绘即是典型的康熙山水人物图,画面青花不仅有浓淡不一的水印痕,且山石以斧劈皴画成,这种皴法是受明代绘画影响而产生,虽在明晚期的瓷器上已有出现,但康熙时期的斧劈皴更善于表现山石的宏伟气势。
釉下三彩是康熙时期在恢复和发展釉里红的基础上,新创造的一种高温釉 下彩品种。它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三种釉下彩相结合,用蓝色和红色来表现主纹、辅纹,豆青色则通常用以表现山石。由于要使三种颜色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其烧造难度要比单纯的青花或釉里红更大。此次馆藏拍品中就有一件釉下三彩山石螭龙纹花觚(lot 1711)大口外侈,长颈鼓腹,圈足外撇,器形挺拔,因其形似青铜器中的“觚”,而称为“花觚”。整体自上而下绘三组纹饰,颈部绘“渔人泛舟”图,近足部绘“垂钓图”,中部鼓腹处绘夔龙灵芝装饰。远山、房屋、树叶、渔人、小舟、螭龙都以青花描绘,釉里红绘枝干、灵芝,山石则以豆青釉表现。整体纹饰均先以剔地法刻出轮廓和部分细部,然后再分别填上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故纹饰有明显凸起,具有立体感。底部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双圈楷书款。
自明代创烧五彩瓷以来,至康熙时期,五彩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造型以古朴凝重见长,纹饰开始运用中国画的画理画法来完成意象及造型,并且借鉴西法来解决透视关系及空间感,使瓷器绘画艺术的表现力空前加强。在《陶雅》中有论: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有穷也”,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干槎芽,花则风枝婀娜”。专题中即有三件此时的五彩拍品,有绘康熙瓷器中普遍流行的博古图纹饰,亦有寓意吉祥的凤穿花图案,更多的则采用开光的表现手法,希望以这几件拍品为窗口,使人们对康熙五彩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青花四妃十六子图将军盖罐(lot 1704)、青花海水瑞兽图罐(lot 1702)等都是康熙青花的典型器,在此作为一个专题呈现给广大欣赏康熙青花的藏家。
中国清早期瓷器作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千年的陶瓷史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不仅是中国制瓷技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倾囊欲藏之物。在北京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这三十余件瓷器(其中21件已在嘉德四季拍卖会中拍卖)远渡重洋,回归故里,载负着波士顿美术馆的信任与浓厚情义,在中国的国土上,在嘉德瓷器的专场上再度将她们无以伦比的风姿展现给广大瓷器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