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民收藏的热度有增无减,全国各地的电视鉴宝类节目也是风生水起,极大的推动了民间收藏古玩之风。然而,随之而起的便是古玩造假,赝品充斥古玩市场,假货比真货多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自从有了古玩这一行,就开始上演着真真假假的故事”,江西省古玩鉴赏家刘堂鑫先生如是说。4月10日,本报刊登了《仅凭铜锈不能分辨古玩真假》一文,反映南昌市民刘先生希望本报对其购买的两件青铜器进行评估。江西省博物 馆的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后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仅凭“孤征”就断定文物的真伪。稿件见报后,不断有读者致电本报反映相关问题。为此,本报记者于4月14、15日连续两天对南昌市古玩市场进行调查并采访有关专家,发现南昌“古玩市场不姓古,真品没有赝品多”。 仿制品:600元买了“明朝香炉” 4月14日上午9时许,记者一来到滕王阁古玩市场,恰好看到有一贩子模样的年轻人径直来到一古玩店,从挎包里掏出一只约10公分高的龙泉窖旋纹香炉,问店主要不要。店主接过香炉,戴上老花镜,在灯下仔仔细细里里外外看了足足有10分钟,才开口道:“什么价?”贩子伸出两根手指头说:“2千块。”店主摇了摇头,取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说:“这件东西没有到元朝,是明朝的货,2千块太大了,1200卖不卖?”贩子道:“我本来就花了1200元,这个价拿给你,我不是要贴车钱。”店老板坚持砍价,贩子寸步不让,结果没能成交。 记者随后又跟随贩子出了店门,遇见一位显然是外地来此打货的年轻人,贩子忙伸手拦住这青年向他出示香炉。年轻人看了半天也吃不准这究竟是真是假,贩子道:“我保证这件东西是出土的货,刚才店主想买,杀价太狠我没卖,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去问,我是从来不卖假货的,我可以把身份证给你看,你抄下我的号码,是假货的话你可以直接来找我退货。”贩子边说还真的像模像样的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身份证。年轻人接过身份证看了看,似乎是相信了。最终两人以600元的价格成交。 半小时之后,那年轻人在市场的西南角找到了刚才那贩子,说是找人看了,香炉是假的,要求退货。那贩子急了,大声嚷嚷说:“明明是真货,自己眼力不够看不懂。成了交哪还有退货的道理?”这时又围了四五个人上来,分明是和那贩子一伙的。几个人纷纷指责那年轻人的不是,而那中年贩子则是趁机溜走了。 一幕活骗剧记者从头到尾看的是真真切切,唯一不懂的是,先前店老板出价1200元贩子都没有卖,怎么一出店门600元就出手了呢?一并看热闹的另一名贩子为记者揭开了谜底:“他拿香炉去店里只是想借店老板的眼力试试这东西仿得到不到位。我也看过那只香炉,确实是仿得好,非怪连店老板也看走了眼。但他不敢卖给店老板,因为他经常在这里做生意,店老板若事后发现是假货也会找他麻烦的。这帮人专门用假的东西骗外地人,在这古玩市场,骗了就骗了,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就只能当交了学费了。” 古玩市场:玩的就是“心跳” 4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南昌市滕王阁古玩市场进行采访时发现,很多商家都称自己的商品是真货,从宋到明清,各时期的古玩让记者目不暇接。而一个宋代的青铜炉,商家开价最底15万。和记者一起前去淘宝的刘先生对记者开玩笑说,“如果真的把这玩意买回家,发现是假的,那可能就不只是心跳了,人也得跳了!”看来,这古玩市场玩的还真就是心跳。 在榕门路的“远成”古董店,记者被一个手镯所吸引,店主见记者很喜欢,先是声称这是白水晶的,是清朝王室遗传下来的,价格也就1000元左右。而后见记者表示怀疑,又说这其实是水晶玉的。但记者反复看这所谓的水晶手镯也看不出究竟是哪里象水晶,更难见到玉的影子。而后,记者被店内一对帽筒所吸引,当问及价格时,店主表示要8000元。这让记者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滕王阁对面的一家古玩店,在这里,记者询问了店主关于帽筒鉴定的问题,该店店主说,同样时代的帽筒,由于其制作工艺不同,在出售的价格上也有一定的出入。现在的市场上最常见的是民国时期的帽筒。价格也是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一般的保存比较完整,没有任何破损的价格相对要高些。但是现在的市场上,仿制品很多。他劝记者:“如果要买的话,一定要带一个懂行的人一起过来看货。” 古玩仿制花样频出高招 为什么赝品会充斥古玩市场?江西古玩专家刘堂鑫告诉记者,现在造假、卖假以及假鉴定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彼此配合默契。现在全国有成千上万家的文物仿制企业,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以假充真,蒙骗收藏者。他们的造假手段非常高明,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所以,他指出,普通收藏者在没有专家指点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并且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赝品。 在滕王阁市场上的古玩除少量传世品和出土文物外,大部分都是仿古制品。说是“仿古”,可是又有几个商家能真正的愿意承认自己的货是仿品?那些经过“做旧”处理的足以乱真的“古玩”,又有几人能真正识别? 刘先生告诉记者,在景德镇有很多专门对仿古瓷进行“做旧”的“专家”,。一些专营仿古的贩子把从本地甚至外地一些私人小窑烧制的仿古瓷收购来送到此地,“做旧专家”当场处理,立等可取。如一件古瓷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沉淀肯定会留下磨损的痕迹,业内人士称之为“乱草纹”。而“专家”便会用砂轮之类的器具在瓷器表面的凸突处“做”出来。而瓷器表面的釉质经过长年累月的氧化作用或是长期埋在地下被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侵蚀会失去其本来的光泽,而且会变的湿润,“专家”则用强酸或者是高锰酸钾之类的化学材料浸泡,涂抹,除掉瓷器表面的光泽。还有些仿古瓷用的瓷泥中掺了特殊的杂质,以接近古瓷的成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不是专家,恐怕还是真的难辨别出真假。更有甚者,一些假文物贩子把赝品提前一两年埋在深山老林里,伪造成一个被荒弃的坟堆,然后带着买者去挖。更绝的甚至专门挑现成的坟头上长着参天大树的坟墓,从远处斜打一个洞把赝品放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吃亏上当。 打真不打假凸显管理真空 古玩市场的打假问题,其实只是一个表象,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规范、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就是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备的问题。江西省著名收藏家黄明延先生十分忧心地说,南昌古玩市场很繁荣,摊子比以前多了,人却明显的少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假货更多了,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怕上当受骗。而记者在了解中发现,很多店家不出货则已,有一个买家上门店主则要狠宰一把。在榕门路的“丰城”玉行,记者发现很多看似古老的坛子罐子。出于好奇,记者便拿起一个陶瓷罐,问及该瓷器的年代时,该店店主告诉记者是几千年前的瓷器,500多就可以拿的到。听了这话,在一旁挑选玉器的张先生不仅哑然失笑,“几千年前的啊,500也太便宜了。”在离开该店之后,张先生告诉记者,“那哪里是几千年前的瓷器啊,分明是做了加工的新瓷器,根本不值钱的。” 一件古代艺术品,对文物部门来说就是文物,因为它有文化保护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古董,因为它有增值价值;对收藏家来说就是古玩艺术品,因为它有艺术鉴赏价值。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文物,鼓励“藏宝于民”,并且允许民间依法流通,这为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和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兴起铺平了道路。然而对于是否属国宝级的文物,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鉴别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我国民间,不乏存在很多国家保护级的文物,如秦汉瓦当、陶器等等,谁公开拿着秦汉瓦当、陶器、陶俑、西周青铜器在市场上出售,一定会招来大麻烦。真东西不准卖,而大量售卖这些文物的仿品赝品自然就高枕无忧了。于是市场上便出现了打真不打假的现象。也有一些人同意古玩市场不打假,这些“假”的东西能大量存在,是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有利于普及收藏知识,扩大收藏者队伍。但不管怎样,既然是仿制品应标明真实性质,合理定价。可是,又有几个商家愿意承认自己的东西是仿制的,那不是自己砸自己的买卖嘛!的确,古玩有真有假,而鉴定者的眼力也是不一样的,看法不同很自然,有人看真、有人看假,买主看真、卖主看假都有可能。如果是真东西,被人买走,就叫“拣漏”;如果是假东西,被人买走,就叫“打眼”,统统不能称之为骗人或受骗,双方都认为是眼力问题。这是古玩行的行规。故意骗人或者以次充好,甚至设圈套诱人上当。加工仿制品也许并无恶意,但以仿制品冒充真品就是欺诈行为,就属于职业道德或者是不发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