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鉴定的数千件藏品,90%以上都是假的!”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说起今年3月15日的那次“专家免费鉴定古玩、收藏品活动”,摇头连连。那天的活动下午2时开始,但上午7时就有人排队等候在云洲古玩城内,前来咨询的800多名收藏爱好者,除少数人满面欢喜地走出会场,大多数人在专家鉴定完自己的藏品后一脸沮丧、垂头丧气。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热衷收藏,另一方面假货层出不穷,不断有收藏者“吃药”,但还是有大量的市民涌入收藏市场。
一次“漏宝”
收藏“捡漏”最为人津津乐道。上海不久前就发生过一次“漏宝”事件。有一位老太看到有人在弄堂里收旧货,就拿出家里的一个旧图章卖给他,讨价还价,双方以500元成交。老太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图章,竟然还能换回这么多钱。收旧货者也不是内行,他只是觉得图章的石材看上去不错,就买了下来。随后,他把图章送到卢湾区一家熟悉的古玩店,店主看了半天不知道真假,没敢收购,同意放在店里寄售,但一直没有人光顾。后来就被一位在东台路开古玩店的店主无意间发现了,他以12.5万元的价格买了回去。最后以9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卖给了一个日本人。
这是个啥宝贝?原来,这是清末三大画家赵之谦(1829-1884)的一方田黄章。古代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如今,田黄早已开发枯竭,所以实际上比黄金还要昂贵得多。再加上是名家之物,因而身价百倍。市收藏协会吴少华会长在叙述和评价此事时感叹道,其实,这个日本人还是捡了一个漏,因为这方图章至少值500万元人民币!真如此,这比老太第一次出手时的价格增长了100万倍了。
疯涨40万倍
小小的图章凭啥值这么多钱?这是由田黄这种原料的稀缺性和治印者的权威性所决定的。吴少华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原料稀缺性和供不应求决定着价格。
1980年,中国人一般都很穷,关注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人很少。当时,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是10元人民币1000克。20多年来,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了,但却很难开采到了,结果价格一路飞涨,现在已经涨到了4000元1克,等于400万元人民币1000克。与1980年相比,竟然上涨了40万倍!在玩玉的圈内还有一个行规———没有雕刻过的原料,比已经雕刻过的艺术品还要贵。
收藏有特别的生意经,它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刺激了很多人前来寻宝。上海鸿生拍卖公司的董事长钱建生说,随着中国人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收藏越来越有兴趣了,大量资金进入了收藏市场。过去参加拍卖的人多为收藏爱好者,现在投资者越来越多了。
别梦想“捡漏”
别人“捡漏”的传奇,让不少收藏者憧憬自己淘宝时,也会突然遇到“捡漏”的运气了。但专家分析说,在今天的古玩市场上,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年过半百的钱汉东先生,20年前开始收藏瓷器,在长期的实践中从玩家变成了专家,出版了两本瓷器收藏的专业书。他说,多年来根本捡不到漏了。他曾为一名收藏者看过数百万元的瓷器,结果发现基本上都是赝品。当古董贩子向你述说各种各样的“故事”———祖传的啦,出土的啦,家里急着用钱啦,你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
记者采访的所有专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漏宝”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他们希望大家不要带耳朵(听别人胡吹),而是要带眼睛(靠自己的眼力鉴别);但就是专家,也有“走眼”“看豁边”的时候。收藏着经常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同一件藏品,一些专家说是真的,一些专家会认为是假的。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
“高科技”造假
任何生意,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吸引很多人来千方百计地淘金。赚钱本身并没有错,遗憾的是不少人乘机造假,坑害消费者,搅乱了收藏市场。
其实,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仿造假古董的现象,收藏和古玩界一直流行“反欺诈、不打假”的说法。到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造假人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比如用电脑分析瓷器的成分,并进行配方;再比如过去仿名人字画,还要仿刻名人的图章,专家可以据此鉴别真伪。但现在用扫描仪将名人的图章复制出来,就可以以假乱真,根本无法辨别了。
造假的生产规模也出乎人们的想象,一位喜欢收藏的王先生说,他在西藏、河北、山东等地的古玩摊位上,竟然能看到同样的假古董。
假古董“生产”出来以后,在流通领域里,不断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其中包括某些古玩店、拍卖行等。令人遗憾的是,在诱人的利益驱动下,有些专家、学者也会昧着良心做假鉴定。还有一些所谓权威的机构,包括新闻传播媒体,发布并不权威和夹带部门或个人私利的信息,甚而到了炒作的地步,使普通收藏爱好者受到误导与蒙骗,危害十分巨大。
收藏讲文化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俗学家吴祖德认为,过去收藏者之间切磋的是文化内涵,现在更关心的是增值机会。我们绝不排斥经济价值,但是这个市场绝大多数都被伪文物、假古董所充斥,总不是一件好事吧。
从事金融业的陈先生是在陆家嘴上班的白领,日前在一个地摊上看到一方11厘米X7厘米小巧玲珑的砚台,很好玩,便以60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等到洗去了泥巴,发现上面刻有“吴门顾二娘造”的字样。他上网一查,看到有几千条信息,这才知道顾二娘是清初苏州的制砚名家,据说,她制作的砚台价格应在10万元以上。
为此,陈先生请教了多位专家,他们都无法确定这方砚台究竟是真是假,理由是顾二娘生前制作的砚台总共不到100个,后世出现过很多赝品,再说她也很少在砚台上署名的。陈先生便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据此逐渐了解了中国的砚台文化,增长了知识。对此,他高兴地说:“扩展文化视野,这才是收藏的乐趣!”(作者:方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