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墙砖优势而形成自身区域品牌特征的晋江陶瓷,最近却传出有集体转型并涉足内墙砖之意。证据之一是目前已经有10多家陶瓷企业在当地小规模地上马仿古砖;之二是几家当地企业在协进陶瓷的示范带动下,开始跃跃欲试在广东等地跑马圈地,例如南鹰、协盛等几个在晋江产区中规模不是很大的企业。
转型就必须转产与转移吗?当各地陶瓷企业依托自身区域优势疾步奔跑的情势下,晋江部分陶瓷企业却大动作收窄自身的外墙优势,涉足并不熟悉的内墙领域与外地产区。这种试图依靠内墙与外墙、本土与外地“兼修”的新式商业游戏来实现转型与突破的做法,最终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尚待商榷与观察。
有陶业中人曾算过一笔帐:晋江外墙砖由于占据原料及使用天然气优势,每平方成本会比佛山低出3元左右,再加上晋江当地的劳力、运输、税收、管理、折旧等多方优势,综合起来单位成本至少要比佛山低出7元左右。以终端市场价格20元/平方米计,这就意味着晋江企业在各大工程竞标中可以以低于佛山陶瓷近1/3的价格胜出。再加上晋江企业普遍的仓库加直销的渠道模式,又极大地节约了营销成本。有统计显示,在北京市场,晋江外墙砖正是利用性价比这个“杀手锏”,目前已经攫取了70%左右的份额,几乎将佛山外墙砖全部赶出了市场。
作为区域品牌,晋江陶瓷与其它产区相比有着如此大的成本优势,却反向自己陌生的内墙领域进军,甚至向广东等地高成本地区开拔?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
从晋江陶瓷目前的发展来看,有几个问题使其受伤不轻。一是草根文化的荷重,使晋江企业习惯于在传统商业逻辑上运行,无法与市场需求作出创新性对接,导致企业普遍张性不强,思想性不高;二是普遍的家族式管理带来经营上的粗放与封闭,致使人才普遍缺失和在研发生产新产品上固步不前,从而抵消了部分生产成本上的优势;三是一味使用低价格这柄双刃剑,使晋江陶瓷在市场上几乎成为低价格外墙砖的代名词,削弱了区域品牌发展的后劲与爆发力;四是对市场前端建设的忽略,及缺少各种营销策略的配套使用,导致经销商与整个经销网络始终处于“投机”层面上,销售量随工程量的晃动而处于不确定状态,无法做到真正的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晋江陶瓷企业对市场转型普遍准备不足,对品牌认识尚为肤浅,从生产到销售整体上缺乏拉力与推力,无法与其它更擅长于品牌塑造的企业抗衡,例如广东白兔陶瓷。
自然,晋江陶瓷的整体转产与转移有着现实的需要和利益的考量。但若从长计议,取长补短显非晋江陶瓷的急需,而补齐短板才是突破的根本。晋江陶企贸然进入内墙领域,虽然有分食内墙砖相对较高利润的考虑,并试图与内墙砖趋势看涨作对接,但对习惯于粗放经营的晋江企业来说,在内墙砖所需要的品牌规划、渠道组建、展览展示等方面目前显然还是一张白纸;而进入广东、山东等地,虽可嫁接外产区品牌已有知名度与高价张力而达致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个过程中,如何适应与高成本共舞并与高手对垒,如何“入乡随俗”破除“人生地生”的尴尬,都将是晋江陶瓷面临的崭新课题。
无论是另起炉灶,还是借势升高。晋江陶瓷新一轮躁动式转产或转移,实际上也有掏空当地陶瓷产业基础之危险。佛山陶瓷问题企业的相继出现、山东陶瓷普遍的代工之尴已是前车之鉴。而这轮“内外兼修”最终会否使晋江陶瓷整体区域品牌的创建遭受重创,虽然目前尚不得知,但是是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却显然将考验晋江陶瓷人选择转型路径的眼光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