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世界上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大国中,显得最弱不禁风的是日本的陶瓷业。近年来日本陶瓷工业长期跌入负增长漩涡中,产量速减,出口萎缩,陶瓷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大量陶瓷企业倒闭。目前的日本已经由当年的世界陶瓷强国迅速退位,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略微研究一下一个陶瓷强国的衰败,对于正在兴起的陶瓷大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走向衰老的陶瓷大国
由于日本的陶瓷企业极为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世界名牌陶瓷企业,如日用瓷企业有诺里蒂克、鸣海、三乡等;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企业有TOTO、伊奈等世界闻名的企业;建筑陶瓷企业有日东建材、都筑琉璃瓦等。尤其在1973年世界经济曾因石油危机而陷入严重萧条时,日本陶瓷企业依靠成功的节能技术逆势而上,以低能耗、节能型陶瓷产品风靡世界市场。正是从那时起,日本生产的建筑卫生陶瓷成功打入了进口大国的美国市场。日本把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提升陶瓷产业结构、拓展世界市场的契机。从此,日本陶瓷企业不仅被公认为是当时的经济增长优等生,而且被视为竞争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陶瓷生产呈现空前的增长。
不过,自从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的1991年开始,日本的陶瓷业在低迷中走过了整整13年的光阴。在这10几年中,日本陶瓷行业一直在努力恢复增长,但事实上确是各类陶瓷制品的产量年年下降。企业经济效益入不敷出。倒闭的陶瓷企业也越来越多。近十几年来,包括对陶瓷企业在内的所有行业,日本政府实行的中央银行再贴现率降了又降,已降至0.1%,到了无法再降的地步。虽然有10多次实施财政刺激政策,却只见国债包袱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就是不见经济有多大起色。在此大气候的形势下,日本陶瓷业无可奈何呈现出连年的衰退。
病魔缠身的日本陶瓷业
目前,日本陶瓷业不振的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陶瓷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受前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日本陶瓷产品出口不但难以增长,而且出现大幅度滑坡。在内需方面,尽管日本政府多方采取措施刺激建筑业的回升,但效果并不明显。严重的建筑业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恶性循环:陶瓷制品消费低迷→陶瓷业生产不振→陶瓷企业倒闭增多→失业率上升→陶瓷企业收入减少→消费更加低迷。二是陶瓷产业结构的问题。从国际陶瓷制品发展的分工角度看,日本的陶瓷产业产品结构处在“夹缝”之中,即:在高技术陶瓷生产领域和陶瓷技术集约型产品方面竞争不过美国、德国;在传统陶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竞争不过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甚至竞争不过某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陶瓷业的迅速崛起,东南亚各国大力发展陶瓷的态势,已经对日本陶瓷带来致命的冲击。三是金融问题。由于日本许多陶瓷企业旧的不良债权尚未彻底解决,而新的不良债权还在增加。另外,由于2002年的“9.11事件”以来的负面影响,日本各股市出现大跌,致使银行资产大幅度缩水。从最近发表的中期结算报告来看,日本主要的大银行集团纷纷出现亏损。银行经营自身难保,已失去支持包括陶瓷企业在内的企业发展的动力。
日本陶瓷衰退的症结所在
日本是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由于严重缺乏青壮劳动力,陶瓷行业已经多年招收不到身体强壮的年轻劳动力。而作为劳动密集性行业,没有劳动力就不能够维持起码的生产。上述问题的彻底暴露,几乎也是从泡沫经济崩溃开始的。日本长达13年的经济低迷,在拖跨陶瓷业的原因中,泡沫经济几乎成了万恶源头。不过在实际上,泡沫膨胀本身恰恰是整个经济存在问题的表现,而不是直接的根源。
其原因:1、发展阶段的衔接滞后。20世纪80年代时日本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在陶瓷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这样日本实际上完成了追赶时代的任务。但是如果继续以追赶为目标当作经验。那么其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就不可能继续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了一场泡沫经济。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这种状况对于陶瓷业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2、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增长,我国目前的快速发展,都是后发展效应凸显的阶段。不过。任何国家的陶瓷工业其后发展效应不可能永远存在,它或早或晚总会消失。除非在后发展效应尚未消失前具备了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否则,随着后发展效应的减弱或消失,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后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可供模仿的成熟技术减少,新的产业部门难以像以前那样迅速出现和建立起来,需求方面的新陈代谢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快,于是,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变少,甚至出现需求不足、设备过剩、资金过剩等现象。日本80年代后期经济泡沫的膨胀以及90年代以来的陶瓷行业低迷,都与后发展效应的迅速消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