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以后,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将不允许再出现“中国名牌产品”字样。
这则消息着实引来中国建陶企业一片哗然。消息源自近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7年第4号公告中所示:建筑陶瓷不予评价,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
■陶瓷价格影响不大
“尽管2007年是陶瓷行业的多事之秋,但建陶业从此从‘中国名牌’中除名的做法还是令我始料未及,一点先兆都没有。”一位再三嘱咐记者不要给其署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此业内人士提到的陶瓷的多事之秋,是指2007年先是政府对陶瓷行业的宏观调控,而后4月《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单位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审议稿)》提高建陶准入市场的门槛,紧接着6月1日佛山13家陶瓷企业联合涨价,然后是相对的出口退税税率降低等。
尽管关于陶瓷接二连三的风波从未停止过,但对于此次“中国名牌”剔除建陶业的原因,业内也纷纷展开猜测,最普遍的观点分别是虚报数据和能耗过高。
一些了解陶瓷行业“中国名牌”评选内幕的业内人士称,某些企业为了凑够指标,把所有品牌的销售额全都集中到一个品牌上,这已经不是秘密,还有其他一些评选过程中的“潜规则”,大家彼此都已经心知肚明。
刚刚参加了今年6月份中国名牌产品申报的广东欧文莱陶瓷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吴俊中则表示,不管基于哪种原因,都不应该剔除陶瓷评选“中国名牌”的资格,“这是对陶瓷行业的歧视。”吴俊中说。
闵龙陶瓷总部基地董事长陈进林则明确表示,“陶瓷企业应该反省了。但是,很多企业一年前已经开始运作‘中国名牌’的评选,主管单位应该提前告诉企业,避免浪费人力物力。”
令陈进林担忧的是,受影响最大的是已经是“中国名牌”的陶瓷企业。目前我国建筑陶瓷的内销比例较大,尤其是在奥运会等一些大工程中,“中国名牌”这个称号是国内陶瓷企业与国外品牌竞争的重要筹码。“此消息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这些企业不但在竞标中失去“中国名牌”这张王牌,还可能会被招标方和消费者怀疑产品的可信度。”陈进林说。
至于陶瓷的价格,陈进林用“根本不会受到影响”做了回答。同样也刚刚参加了今年6月份“中国名牌”产品申报的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直销经理陈权伟也表示,“即使不参加名牌评选,对价格影响也不大。在材料、运输等费用都增加的情况下,陶瓷价格已经很低了。而且不必担心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比如意大利的同类产品要比中国的贵2~3倍,没有价格优势。”
■行业名牌评选或将成为关注重点
资料显示,佛山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已占全球25%。167个建筑陶瓷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拥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占全国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总数的58.3%。这次“中国名牌事件”后,佛山建陶业首当其冲受影响较大。有人士指出,这一事件将直接影响到建陶业的行业公信力。
而接受采访的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大都表示,“中国名牌”剔除建陶业的做法使数百家建陶企业再次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拥有“中国名牌”称谓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拒绝了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此消息刚发时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对媒体说的一句话似乎解释了企业拒绝采访的原因:“该称号的取消受打击最大的是曾经被评上中国名牌的企业。”
而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透露,此次的取消将会使陶瓷企业的目标转移到行业名牌的评选中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毛增印同时指出,从2005年至今陶瓷行业名牌的评选一直在进行,“行业名牌是为了培育中国名牌,已经做了8大类陶瓷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目前陶瓷行业包括“国家免检”、“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等称号,而“中国名牌”则是含金量最高的称号。对于行业名牌的评选,吴俊中觉得“缺乏含金量”。他说:“业内虽然认可,但是消费者对行业内的评选认可度较低。”
已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东鹏陶瓷北京瓷砖装饰部经理霍永生则认为:“陶瓷行业的头衔实在太多了,从市场反馈看,多一个称谓少一个称谓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记者又赶到北京闽龙陶瓷市场(查看地图),发现市场上对此表现平平,记者随机采访的消费者也表示,口碑好、质量好、价格便宜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不是靠某个名牌、某个认证就会选择某陶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