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文物考古所首次披露了嘉陵江航运开发草街航点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的两处考古文物发现,其中草树土遗址首次发现了保存较好的汉代房屋。
据悉,嘉陵江重庆段沿线共有12处地下文物点,考古所将进行全面复查。草树土遗址位于嘉陵江左岸,占地约6000平方米,属汉代遗址。
据了解,两个多月来,考古人员发现该遗址堆积有九层,到最底下八九层时,出土了大量汉代绳纹瓦、筒瓦,还有红烧土。"这意味着有汉代建筑存在。"市文物考古所李大地说,保存较好的汉代房屋遗迹在我市很少见。
此汉代房屋里有基石、成排柱洞、柱础及用碎沙石颗粒铺成的居住面,厚度有2—3厘米。此外,还出土了表面绘有鸟纹、花纹的精美瓦当。
目前,挖掘出来的房屋面积约有七十多平方米。"汉代在房屋用材上有严格规定,一般民房不会用筒瓦,估计是官署、衙署、寺庙或汉代聚居地、城池的一角。"
另一处遗址——炉堆子窑址位于盐井镇,"炉堆子"是当地老百姓取的名字,意为堆谷子的地方。在此,首次在嘉陵江重庆段发现了窑炉。
据介绍,炉堆子窑址分为A、B两个发掘区,最新出土的是前日发现的一个形状像馒头的窑。此前,还有大量耐火材料做成的匣钵、照子等窑具,如照子,即测温表,掌握烧瓷时的火候温度。照子一般呈长条型,烧制一段时间后,拿出来看火候。
"照子是涂山窑最突出的特点。"专家认为,该窑址很有可能存在涂山窑文化遗存,原因有四:窑址附近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解决了原材料供应问题,嘉陵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古合川钓鱼城作为当时的定居点和聚散地,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紧邻嘉陵江水道为瓷器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交通便利;北宋末年,北方地区的战乱使得大批工匠南下,带来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北宋末年"斗茶"之风盛行,黑色瓷器深受欢迎,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的涂山窑达到鼎盛时期。
据悉,本次发掘的窑炉均为长方形,窑壁为石头砌筑,平均长度在4米左右,宽2.8米,里面有大量灰烬,可判定是以木材作为燃料。
对此,专家也提出了疑问:合川历来煤窑较多,煤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为何还采用木材作为燃料?这是否意味着瓷器烧制技术的又一次演变?
专家们表示,如下一步发掘能发现涂山窑遗存,涂山窑的创建、发展及兴衰的历史脉络将更明晰,炉堆子窑址将是记录重庆涂山窑文化千年流变的一块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