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下山”在国外以1400万英镑的天价拍出,震撼了学术界和市场,至今仍是热门话题之一。
元青花,顾名思义,应该是元代的青花瓷器。由于资料和使用资料的人有限,我们对于元青花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家所说的元青花,主要是指至正时期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盖整个元代青花,如还有明确纪年的延祐青花。元青花也不只是景德镇烧造,云南玉溪、建水也大量烧造,两者既有共性又各有特征,虽然收藏界对各自的认可程度有天壤之别。
元青花和外销瓷有关系,但其主要还是用于国内,更不是主要面向伊斯兰地区的。现存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已有学者考证来自当时元朝属国。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记载,和元代有瓷器贸易关系的有40余个国家、地区。这已逐渐被证实:国内如北京、河北、江西等10省区,发现了100余件整器和数以千计的瓷片,许多精品是国外所没有的。元朝官府也使用陶瓶,如《元史》中云“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国外如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除土耳其和伊朗外的许多地区,也发现了元青花,不仅有小瓶、小罐、小壶,还有大件器物。而且所有这些器物上,几乎找不到伊斯兰风格的纹饰,相反,青花上的纹饰以佛教和传统文化题材为主。对这些纹饰的寓意最早、最翔实的鉴别为13世纪印度僧人撰写的《甘器宝露》。
元青花是元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反映,元代不仅仅有青花,还有枢府瓷、釉里红,甚至还有红绿彩。青花存世量少,主要与战争和明初统治者野蛮焚毁元代器物有关。
元青花的鉴别需要大量的考古资料,尤其是要结合壁画、版画、石雕、金银器等综合考虑,决不能急于求成。根据目前的资料看,元青花由于烧制者的不同、工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等,导致元青花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但是其基本特征还是一致的:
器型:和宋与明清一般瓷器相比,元青花器型较大,以大盘、大罐、大瓶为主,小件在国内外也多有发现。大件整体流线优美,恢宏雄壮,高贵典雅;小件随物易形,灵巧秀雅,精致十足。
足底:底部釉脚线不规整,大部分无釉。足底均斜削,宽窄、大小、深浅没有规律,足墙宽大则浅。有的有不规则釉斑,釉斑的发色和釉面一致。有的有乳钉状突起、放射状跳刀痕和旋纹。如果底部火石红浓重,则釉面有突起的地方,甚至开裂。如果是不太明显的火石红痕迹,则和器壁胎土的颜色一致。这体现了元青花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器里:内壁施釉由不均匀到比较均匀,器壁不规整,可以看到明显接痕。内壁颜色比釉面浅淡,仿品往往忽略这点。
工艺:采用瓷石、瓷土两元配方,大器分段成坯,很少有生烧现象。
釉面:青白程度不一,厚度不一,有大小下凹点,到元末,有乳白釉特点。器物釉层薄厚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色阶。
釉色:至正以前青花淡灰,至正青花呈现典型苏麻利青,青翠艳丽,有不同的色阶和晕散。
釉下:有厚薄不一的钴料斑,颜色发黑,浓重处形成铁斑,下凹于釉面,铁斑在叶片和叶脉上比在茎和枝干上明显。铁斑走势顺着纹饰,较为自然,有立体感,仿品无法做到。
绘画:勾皴点染综合运用,善于用笔锋,起笔收笔顿提技法明显。线条苍劲有力,纹饰繁茂,错落有致;构图匠心独运,和器物外形相适应。《元史》中“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元青花的烧制也应该如此,这为其绘画精美提供了保证。元代内府掌管部分画院,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应是当时宫廷画家所为。
但是,并不是简单符合上述特点的就是元青花,关键是要从整体上看,同时通过科技鉴定作为参考辅助手段。
据从1997年统计,国内拍卖行拍出的元青花寥寥无几,基本集中在国际拍卖行,而国际拍卖行又以佳士德成交最多。从1997年到2002年成交都在10件以下,2003年到2004年刚刚超出10件。元青花的市场主要是国际市场占主流。当前国内市场,民间收藏者手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博物馆和文物商店中的许多精品就是从民间征集而来的。民间元青花鉴定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把明清其他窑口的瓷器归为元青花,这与当前学术鉴定、市场鉴定有很大的关系。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元青花赝品相当多,档次和价格相差很大。高档的赝品在纹饰、器型上几乎不存在问题,在瓷土、釉料、配方等方面,则无法去伪。如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土万历年间就被开采完。
可以说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着艺术品市场发展程度,同时加速了其从收藏市场向投资市场的转变,元青花也是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上掀起一股元青花热潮,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而陷入低谷。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元青花的行情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最近几年,元青花行情一路看涨。
瓷器在世界,瓷学在中国。元青花传播的是一种文化,其艺术、经济价值被世界认同,元青花之类传统艺术品的收藏投资也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步一步走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