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一个被国外誉为中国最年轻的陶艺大师,一个游走于陶艺、绘画、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学者,一个将自己的个人经历、生活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作品之中的艺术家。关于他的艺术身份有很多,以至于很难界定他到底是陶艺家、画家还是作家等等。当笔者问他更愿意别人如何界定他时,他笑着说是艺术家。
白明的陶瓷作品大多朴实单纯,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简单却不失可爱,没有花哨的图案用以点缀,也没有夸张的手法用来渲染,带着一点点的随兴,一点点的漫不经心,却是恰到好处,让人意犹未尽。由于平日穿梭于绘画、教学与研究之间,这让他的作品有了文化的厚重感,带着悠悠的书卷气息,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世俗的羁绊,犹如开在幽谷的兰花,高贵、优雅而神秘。同时,他很重视点、线、面之间的结合,讲究整体的和谐感和空间感,力求从各个角度看都是无可挑剔,尤其是他创作的青花瓷,堪为一绝,在延续景德镇传统青花瓷的一些优势外,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个人创作,让青花瓷从绘画性的具象主题走向了水墨画那种极具抽象意味的主题,这也使他的青花瓷更加清新自然,洒脱飘逸,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
大多数人会把兴趣仅仅当作兴趣,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很少顾及到其它事情,就像一些人爱陶艺,就只爱着陶艺,至于中国陶艺现状如何,前景如何,都不是他关注范围内的。而白明认为一个陶艺家仅仅做好陶艺方面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陶艺已成为当代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文化史、艺术史都不会少了陶艺,因此他通过写书来普及、传播最新的陶瓷创作理念,他写的有关现代陶瓷艺术的书目前在中国是最多的,共21本,很多大学拿他写的书作为教材,甚至被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收藏。他在1999年写的一本名为《世界现代陶艺概览》的书,是中国陶艺界第一本介绍世界各国陶艺概貌的书。白明说,这是一个交流的时代,文化不是一定要向哪个国家学习,但一定要多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了修正中国传统教学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白明在2005年出版了《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为此,白明不辞辛苦地邀请了112位国际重要的陶艺家,其中大多数在世界陶艺界享有盛誉,许多陶艺家还是世界近代陶艺史无法绕过的大师。行内人都知道,让这么多重要和有影响的艺术家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提供创作经验是多么的困难和不可思议,这在世界当代陶艺书刊、画集和专著中也是少有的,特别是在国际陶艺界频繁交流的今天,解码如此多的名家创作过程,对推广和丰富陶艺文化并引发新的陶艺创作手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也是该书在征稿和操作过程中最艰难、最辛苦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陶艺界存在着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向着纵深前进时,其危机显得愈加明显。白明说,中国陶艺在别人的认识里是精美的,要求工艺好、技术好、构图好等等,普通的人总是以一种很传统的眼光欣赏这些陶艺作品。中国虽是一个陶瓷大国,但是制作陶艺的人更多的是一些产区工人和工艺美术师,虽然陶艺跟工艺和技术有着密切关系,但工艺和技术只是完善一个艺术家的设计思想和对这个作品艺术理念的一个程序,一个手段。一个人可以把技术学得很好,但很难真正表达作为一个艺术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一种心情,一种体验,这就导致作品之间很难有个新的渠道,新的形态去展现给大家。他认为艺术家的作品要给人一个新的感受,而不是传统工艺在制作陶瓷的一种延续,让人看不到新意,虽然单纯的从工艺上看,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能在造型、彩绘技术上超过景德镇,但是由于大多数产区工人和工艺美术师长期固化学到的知识,比如拉坯就该这样拉,构图就该这样构图,装饰就该这样装饰,如此一来就很难往人性化和创作化方面发展。虽然在技术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但是审美却被固化,并且成为一个很难去攻克的堡垒,以至于整个中国衡量陶瓷的概念和审美都会陷入到产区工人的审美概念之中。因此,白明认为中国产区工人应该接近艺术,了解美术史,才能赋予作品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收藏家也不应固定在传统经典造型之中,比如釉色好不好,纹样是不是精彩,这些看似没有错,却是在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审美标准。艺术的形象以及对陶瓷艺术的审美不能按照过去的路子走。美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
白明说现在中国陶艺界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一些艺术家仅仅是拿陶瓷材料作为材料,而不是把陶瓷材料当成一种创作手法,一种表达个人情感、个人观念和个人认识的材料。陶艺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而这是一个陶艺家应该认识到的。因为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家和作品之间最具灵魂的关系是在创造性和艺术修养上,而陶艺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审美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