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而又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粉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制而成。
乾隆朝时粉彩极为盛行,在瓷器领域中已取代五彩,趋于主导地位。器物以新、奇、巧而闻名,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玲珑精致的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在传统的花卉、禽鸟、山水、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禄寿、太平盛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很多纹饰运用谐音来表达吉祥的祝愿,脍炙人口。
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本文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以其典雅、秀美的造型,体态曲线,深受世人喜爱。该梅瓶形躯饱满,丰艳的粉彩釉色及完美的手工让此器成为存世乾隆官窑瓷器中最令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之一。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的制造过程十分繁复,烧好瓶胎后,工匠继而用一种状如绣针的金属工具在彩色釉地上拨画出一种细如毫芒的凤尾纹,俗称“轧道”工艺,再以粉彩料加绘出勾莲纹花卉图案,被称为“锦上添花”。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程监督高仿过程,每件高仿品底款均为两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同时附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国博为每件高仿瓷器颁发监制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