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陶城报山东发行站的负责人来总部商谈创办陶城报“山东陶瓷”专刊的有关事宜。期间,谈及山东陶瓷的品牌意识,该负责人表示:山东陶瓷的品牌意识大体当于佛山这边上世纪1996、1997年的情景。而更让人“失望”的是最近几年山东陶瓷品牌意识的提升近乎停滞,原因是那里大部分企业都在为佛山陶瓷厂贴牌。
外地大量为佛山陶瓷贴牌会带来什么结果?笔者以为起码有两个明显的“恶果”:除了泛化一瓦解“佛山陶瓷”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还有就是加速佛山本土陶瓷企业的大洗牌。
由于原材料、燃料及运输成本的持续上涨,佛山本土企业的分化越来越厉害,一些小品牌的生存日益艰难。据报道,新近又有几家知名企业出局,坊间传有成批不知名小品牌“退隐江湖”的事实尽管有待调查,但从南庄大道日渐减少的户外广告牌也大体可以“窥视”到小品牌企业的败相。在佛山本土小品牌企业难抗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的背景下,北方企业则大量为佛山陶瓷贴牌,他们一方面藉此借了“佛山陶瓷”的品牌资源,同时由于其在北方市场的销售半径比佛山本土企业大大缩短,因而其产品在北方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将大大强于佛山本土小品牌企业生产的产品。显然能到山东等地贴牌的佛山陶瓷企业多为品牌推广和营销能力较强的企业,他们通过异地贴牌主打当地市场的行为,是在当前上游及营运成本高企情势下的本能选择,这种选择对那些无力作出类似选择小品牌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那些处在产业大军末稍位置的佛山陶瓷企业来说,近年四川夹江、沈阳法库、福建晋江等产区的兴起则是更坏的消息。因为即使这两个产区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与其产品定位相当,但其上游成本及销售半径上的优势足以令他们在竞争中获胜。佛山产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是因为佛山本地制造的产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的支持。当利润空间已经不足以支持佛山企业继续用传统模式进行运营的时候,他们接下来的路径有三:一是佛山企业传统的运营模式必须改革——通过创新或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通过异地贴牌或转移生产基地降低成本,以维持生存或发展;三是等死或主动引退,从而让出广阔的市场空间,促成一个产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