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界首市决定把“界首历代彩陶精品展”作为保留项目,在市文化馆二楼展厅作为永久性展出,使喜爱界首彩陶的人随时可以欣赏到这些历代精品。这也是今年界首彩陶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界首市在彩陶保护挖掘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界首彩陶也将由此找到永久性的“居住地”。
界首彩陶据说始于隋唐,在国内名胜词典中具有权威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对其亦有记载。书中说的颍河南岸古窑址即指“十三窑”,现在该地不仅仍有十三个村名均带“窑”字,而且古拙的民间小土窑随处可见。“晨见金鸡暮遇金牛”的传说,更说明当地陶器制作和刻画的传神与逼真。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彩陶,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界首彩陶的传承和血脉所在,似乎那些精美的陶器是刚刚从界首土窑内取出的。这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证实。界首彩陶在千年发展史上,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中国剪纸和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因而在我国传统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独树一帜,名扬海内外。
按照造型风格,界首彩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著名制陶艺人卢山义、王京胜为代表的传统型;一类是以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著名雕塑家闫玉敏为代表的创新型。传统型从目前已知的藏品中可以大致分为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传统型彩陶虽然在各个时期呈现的艺术风格不同,但它们总体都是以实用为主,包括罐、坛、瓶和盘等器皿。这些彩陶的中心图案刻画的多是古装戏曲人物,再剔出几何纹或花卉纹修饰。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是后三个时期的彩陶。
界首彩陶真正成为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的摆设,成为博物馆和私人的收藏珍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界首彩陶刻画饱满,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尤其是在烧制时施以透明釉,再随意点缀些绿釉,而刻画和剔花处又显露出彩陶的红泥本色,遂呈现米黄、深绿、赭红三彩,完整保留着远古民间艺术的遗风和神韵。界首工艺陶瓷厂烧制的彩陶也因此在中国民间艺术展上屡次获奖,卢山义也因此被评为民间工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