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你问我答”栏目收到众多陶瓷收藏人士的来信,希望请专家帮他们鉴定瓷器藏品。在数十件藏品中,专家老师发现了3件光绪年间的瓷器精品,但其中一件蓝红变釉瓶,尚未得到专家完全确定。按市场行情估价每件有可能达到5万元~8万元之间。广州市文物总店叶洁瑜老师表示,虽然市民手上藏有陶瓷精品是好事,但如果只注重其经济价值、急于转手出卖,而不是在肯定其价值后受鼓励进行研究和学习,这些精美的瓷器也无法体现他们应有的价值。
晚清郎红釉精品价值不低
读者叶先生在信中写道:“本人祖辈留下一件红釉花瓶,与2007年4月18日《广州日报》梁国熹先生所提供的‘乾隆红釉赏瓶’基本一样,口径10.5cm,足径也是13.5cm,高34cm,(足高比梁国熹的瓶多2CM,釉色一样),带座。现想请专家对其进行鉴定,是否乾隆花瓶。”
叶洁瑜老师对读者提供的照片进行鉴定,表示该红釉花瓶是一件清光绪年间的郎红釉高足赏瓶,并点评:该花瓶造型简洁流畅,红釉色彩鲜艳华贵,釉面玻璃质感强烈,釉彩从瓶口至瓶底逐渐加深,这是釉彩在烧制过程中,釉面流动的结果。
郎红釉瓷器是清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在兼管景德镇御窑督理时,效仿明永宣红釉而创烧的一种名贵瓷器,其特点是釉色莹澈浓艳,如初凝的牛血,玻璃质感强,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状丝纹,里外开细片纹。
时至今日,真正康熙时期的郎红釉瓷器存世量已经较少,但由于该釉彩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像红宝石般深受世人喜爱,因此晚清时又出现了部分仿烧品,但由于该釉彩制作难度较大及晚清时的制瓷工艺水平等缘故,因此,晚清的郎红瓷器与康熙时的已相去甚远。但该器红釉大多艳丽而匀润,釉层莹润透亮,并且器型规整、特别,属晚清时期的上佳之作,叶洁瑜老师对其估价8万元左右。
玻璃最早在战国时已出现
叶洁瑜老师根据照片对另一位读者提供的蓝釉花瓶进行鉴定,断定该花瓶为清光绪年间的蓝料长颈瓶。该蓝料长颈瓶的整个花瓶都由玻璃做成,质感非常强,整个花瓶釉彩鲜艳漂亮,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凝练,也属于精品。
料是古玩界的行话,意即琉璃,在古代,亦指玻璃器。玻璃作为一种低温釉陶器,最早在战国时已出现,唐代至辽代较为流行。它从铅为助熔剂,以铁、钴、锰、铜为着色剂,所以釉面无光泽、易风化,尤其是受到水分中碳酸气的侵蚀,釉面很快会剥落。元代以来,玻璃釉中加入了适量的石英等原料,釉料变成三元配方,这样不仅光亮增加,而且耐腐蚀,即使长年风雨侵袭,仍能保持其色泽,故明清两代被大量用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上。
玻璃作为整器约始于清早期
琉璃长期以来大多作为釉彩被用于陶瓷之上,但作为材质用于制作一件整器之用,大致始于清早期,当时受西方思想影响,多制成酒杯、鼻烟壶等小件器物,偶有花瓶等器皿,但为数不多。此蓝料长颈瓶为晚清光绪年间制品,整器由玻璃制成,质感凝厚,造型简洁凝练,线条流畅、色泽匀润稳定,体现出当时制作工艺技术的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