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存世的珐琅彩多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烧造。康熙时期多为在素胎上绘画主题纹样,再将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满,效果华丽。雍正时期,成功制成了国产珐琅料,珐琅彩的生产更进一步。此时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开始配以诗句,将诗、书、画、印四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瓷器风格凸显优雅。乾隆将题材范围扩大,比如出现了西洋风格的纹饰。雍正、乾隆都亲自指导过珐琅彩瓷器的烧造,至今清宫造办处档案中还保留了很多此类批语。
1亿5千万港元再创天价
前不久,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已经不是珐琅彩宫廷用瓷的第一次天价亮相了,究竟什么是珐琅彩,它又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在我国争奇斗艳的陶瓷艺术百花园里,它造型优美多姿,彩绘五光十色,珐琅彩属于瓷器釉上彩绘,是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与法国传入的铜胎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彩瓷品种,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曾有郎世宁参与督造
制作时,首先在景德镇御窑中挑选精制的原料烧成素瓷,然后送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制后,经宫廷低温彩炉烧造而成。据宫中记载,当时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地方在北京有三处:宫内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和怡亲王府。
康熙还要当时在宫中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督造。后来,雍正对瓷器的爱好甚于康熙,不但亲自巡视督察,而且还直接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雍正时提供画稿及绘画珐琅的画师很多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当时的珐琅彩瓷胎骨洁白细腻,釉面滋润如玉,色泽明快艳丽,将珐琅彩的制作推向了高峰。
乾隆时,珐琅彩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上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单是瓶类制品就有蒜头瓶、双耳瓶、葫芦瓶、双联瓶等。绘制题材更为多样化,有山石、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越稀少越名贵
珐琅彩有两大特点:
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端凝殿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后来,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拥有一件堪称顶级收藏
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
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件珐琅彩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然而价格却一路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