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传统瓷雕创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连紫华认为只要作品精,有思想内涵,永远都有生命力。所以,在相对冷门的传统瓷雕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要在“仿何”中做足文章,在一笔一划中找到创作热情和闪光点。
2001年5月,经福建省人事厅批准,他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02年在江西景德镇“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中,他的“20寸坐莲托瓶观音”和“10寸荷花观音”分别获得金、银奖。同年10月,应香港客人的邀请,他前往香港九龙裕华国贸大厦进行现场表演,吸引了无数参观者。香港一家媒体也刊出相关的消息。之后他又到新加坡等国进行现场表演,每场都引起关注。
台湾一位专门从事佛像研究的客人这样评价连紫华,他说,连紫华创作的佛像秉承了传统风格,闽南、台湾是一家,有相同的文缘、地缘、佛缘,他的作品别致而富有深度。
前年,日本客商登纳先生慕名来到德化。在宾馆住了几天后一直没能找到所需的佛像瓷雕。有一天,这位客人偶然听说了连紫华的情况,就匆忙前往探个虚实。当见到连紫华创作的“仿何”瓷塑作品时,他简直不敢相信是眼前这位相貌平平、手上沾满瓷土、腰间别条围裙的青年人会创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瓷器。回国后,这位日本客商还专门在本国报纸上为他作了宣传介绍。
如今,事业蒸蒸日上的连紫华说,学无止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学习。“瓷雕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除了需要美术的基本功,还要懂得人体结构的知识,要有娴熟的雕塑功夫,还要懂得火候的掌控和对气候特点的应用。”连紫华对于瓷塑艺术颇有心得,相信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人物名片
连紫华,1970年出生于德化国宝乡格头村,是一个出生瓷器的地方。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他就深深地迷上的瓷塑这门传统艺术,后来他选择了德化陶瓷职业中专学校就读。在职专学习的两年中,连紫华不但接触到许多德化瓷塑界精英,还了解到德化瓷都的制瓷历史,认识了明代何朝宗、清代苏学金、民国时期的许友义和当代许兴泰等一代代瓷雕艺术大师的作品,了解到"中国白"是德化瓷的代名词。
1989年毕业时,他的雕塑、素描均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当地许多老板都看好他的创作潜力,力邀他参与企业的产品创作。但他有自己的理想,他觉得自己不能急于挣钱,他需要提高。从中专毕业后,他先后拜数位瓷塑大师为师。经过8年的苦心学艺,他学会了拉坯、塑像、雕刻、烧窑等技术,其间他除了阅读大量的宗教、陶瓷、艺术类书籍外,还四处拜访名师,先后得到了清华美院教授以及雕塑家钱绍武助手郭东青(故宫文物的修复专家)的指导。
1997年,连紫华在一位香港客商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自己的友滨陶瓷研究所,开始了创作创业之路。
人物印象
30岁农村青年成立瓷研所
在德化陶瓷科技园区内,连紫华的友滨陶瓷研究所坐落其间。一个农村青年,白手起家,凭借自己不懈的瓷艺追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行,30岁时就独自成立瓷研所,并且拥有一定的设备规模,这在当地是不多见的。在德化众多大师成立的瓷研所中,名称大都取自人名或其从事研究的瓷种领域。而连紫华"友滨瓷研所",似乎让人觉得有些特别。他介绍说,其寓意是"友谊在身边"。也就是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说话,真诚待人,广结人缘。
从大众习惯的思维来说,或许搞艺术的人都有着明显的外貌特征。但连紫华多少会让人有点"意外",这种"意外"就在于他的形象偏离了大众的"惯性"思维。他没有艺术家的"外貌特质"。个头不高的他,皮肤黝黑,话不多,一脸和气。与他的交流中,似乎能找到他所从事传统瓷塑中的那份"静"与"禅"的感觉。
相关链接
何朝宗(1522-1600年),德化县浔中乡隆泰后所村人。明代嘉靖、万历间瓷塑大师。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雕塑"盘膝观音"、"渡海达摩",泉州市文管会收藏其"渡海观音",均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国外发现的"坐式观音",和民国时代由莆田县流落日本的2尊瓷观音、1尊达摩,被美国掠走的伏虎祖师,均为国宝级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