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打捞出来的瓷器碎片。
260多年前,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满载来自遥远东方的货物在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突然触礁沉没;20多年前,一位航海者意外发现了“哥德堡号”沉船位置,大量中国瓷器、茶叶、香料和丝绸重新浮出水面;今天,从“哥德堡号”上打捞出来的百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外销瓷回到北京,为故乡的人们带来了那段沉睡海底两个多世纪的凄惨故事。
今天,《欧洲典藏中国古代珍品回流展》在位于东琉璃厂的汲古阁开幕,400多件带有异域风情的青花、珐琅彩等清代瓷器一一向观众亮相。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模型,高耸的桅杆、撑满的船帆、古老的甲板……作为18世纪瑞典航海船只的典型代表,“哥德堡号”仿佛把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景象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此次展览中的百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瓷器珍品就是“哥德堡号”当年所载货物的一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件青花瓷上布满了花卉、动物、山水、楼台等纹饰,尤其是一只青花过墙云龙纹碗,上有一条色泽浓艳的青花长龙穿梭其间,煞是威武。而此次展出的几件酱釉瓷,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海水浸泡和侵蚀,瓷器上的彩色纹饰已经脱落,无法辨认,但透过残存的痕迹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它们当年的华彩。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主角则是百余件现藏于瑞典的中国外销瓷。在展出的这些外销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而烧制的,从四色花朵装饰的粉彩镂雕果篮、造型栩栩如生的粉彩鱼形汤盒,到咖啡具、奶酪盒、水盂、烛台等一应俱全。其中,一件乾隆年制粉青釉的大碗,其制作工艺是中国式的,而体现的内容则是“哥德堡号”商船,作为几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缩影,弥足珍贵。
专家介绍,瓷器是强调实用功能的,因此外销瓷不仅在纹饰上有着浓厚的西洋风情,展出的许多生活用瓷的造型也是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而烧制的,这也成了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比如,一件椭圆形、如同小汤盆的青花山水楼阁纹盖罐就是为了西方人盛放黄油专门烧制的。这些用中国传统工艺烧制,而又具有西式用途的外销瓷,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别有一番韵味。
260多年后,瑞典仿造的一艘与当年“哥德堡号”一模一样的木商船“新哥德堡号”也已沿着当年的航行路线到达中国广州;而此次“哥德堡号”沉船瓷器“造访”北京,则又将在中西灿烂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