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热火朝天的项目施工现场,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走进位于城区东北部的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处处都能感受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经过不懈努力,开发区已从当初的一片“空白地”,迅速裂变成初具规模、颇具现代化气息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的异军突起,是我市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园区建设的不断突破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我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园区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先导作用日益扩大。今日陶都,已经迈入了园区经济时代。
传统的“村村冒烟、处处点火”的发展模式,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成为我市抢抓新世纪头二十年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这些年,在历年的市委工作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园区建设始终成为市委、市政府加快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点。围绕园区建设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相继制订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从战略高度多轮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整合优化资源,制订出台扶持园区建设的奖励政策,加大园区建设的考核力度,专题召开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园区建设热潮在陶都大地上蓬勃兴起。
以规划为龙头,优化产业布局,奠定了园区建设的坚实基础。作为国家目前惟一的环保科技工业园,环科园立足“环保产业园、科技创新园、循环经济园”的发展定位,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等概念规划和职工生活服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开发区依托原屺亭、诸桥两个工业集中区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以省级经济开发区挂牌为契机,瞄准“三年赶超”的目标,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光电材料产业园”等主题园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布局。丁蜀镇借助陶瓷的品牌优势,加速推进省级陶瓷产业园建设。目前,我市新一轮园区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镇级工业集中区14个,总体规划面积已从80平方公里拓展到180多平方公里,其中建成面积已达60多平方公里,为园区加快发展赢得了地域空间和后发优势。
“资源有限、空间无限”。在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进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勇于创新。拆迁腾地、“腾笼换鸟”、变废弃地为宝贵的工业用地、向空中要土地……一项项创新、创造之举,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制约、促进了发展。近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累计依法拆迁民房200多万平方米,兴建标准化厂房84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 “企业夹杂在村落中,厂房混杂在民房中”的问题,拓展了发展空间。同时,以水、电、路、通信、热气、燃气和污水处理厂以及绿化、亮化等为内容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务实推进,全市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投入累计已达54亿元,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已集聚企业3585家,产出份额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三,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先导作用日益显现。
同时,全市各地以差别化发展为途径,打造特色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奋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官林镇依托电线电缆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中国电缆城”建设,“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产业基地”成功落户宜兴。新建、西渚等镇则不断放大在化纤、亚麻纺织的产业优势,顺利获得“中国化纤名镇”和“中国亚麻纺织名镇”的称号。新庄街道充分利用灯具产业起步较早的比较优势,加速打造国内灯具产业基地。伴随着特色园区建设的扎实推进,园区的集聚效应、尤其是在招商引资中的“向心力”不断增强。并且,以总投资4980万美元的俊知技术、一期投资3600万美元的鹰普机械、总投资达4998万美元的易昕光电科技等一批与当地优势产业关联度大的规模型、基地型、科技型外资项目,相继落户到有关园区,为促进宜兴优势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村村冒烟、处处点火”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到集中集约发展的突飞猛进;从基本完成“一次创业”,到掀开“二次创业”的发展新篇章,时代前进的车轮清晰地印下了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轨迹。伴随着我市园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园区必将承载起宜兴实现腾飞赶超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