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瓷业

发布:2007-9-29 15:03:29  来源:  [字体: ]

       民国时期,上层腐败、外敌侵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往这种情势下,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继续下滑。
       生产规模日渐萎缩。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制坯行业(包括圆器、琢器)开工的厂家共有145l户,到解放前夕已减至90余户。民国十七年全镇开烧的瓷窑(包括柴窑、槎窑)共有128座,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减至90座,至建国前夕已减至8座。民国十七年全镇彩瓷行业开工的厂家(俗称“红店”)共有l 452户,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已减至367户。
       陶瓷装饰不断退步。民国时期虽然创出了某些新的装饰及造型,但许多装饰却较前大为退步。青花装饰日渐繁琐;釉下五彩绘制粗劣,颜色也不多,常见的仅有大绿、浅绿、深碧、茶色等几种;青花玲 珑瓷器的产量大大减少;粉彩装饰虽被保留、继承下来,但一直没有显著的提高和发展;新彩装饰甚为粗糙;颜色釉装饰年不如年,至解放前夕,数十种名贵色釉已濒临失传;瓷雕大都“加彩繁琐,几乎饰满全身”,“缺乏富有内心活动的动势变化”。
       厂房设备依然简陋。这—时期瓷业的生产条件几乎没有什么改善,厂房、设备均与清代大体相同,十分简陋。
      制造陶瓷仍沿旧法。从原料开采、制匣、制坯、釉下装饰、烧瓷到彩瓷、烤花、包装均基本沿用清代之旧法,仅有极少一部分工艺在清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旧社会,瓷业工人的生活十分困苦。下面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昔日瓷业工人之生活状况。
      解放前,瓷业工人穿的普遍是用家机白土布(农村自纺自织的—种粗劣棉布)缝制的衣服。春、秋两季,多数工人是两件单褂重起来穿,再冷点就另加穿一件土布背搭(棉背心)。冬季上身穿的是破棉袄,腰问缚上—条带子,下身穿两条单裤。过春节时才穿上一件长棉袄,多数老工人 穿的棉袄还是结婚时缝制的。青少年徒工穿的棉袄多是用父母的旧衣改制而成,有的甚至是祖父穿了父亲穿,父亲穿了儿子穿,哥哥穿了弟弟穿,棉袄上面补钉加补钉。过去,瓷业工人中流传着一首十二月歌,歌云:正月机房教子,二月张生起程,三月山伯访友,四月四九问路,五月群英集会,六月夜晃白袍,七月徐庶荐葛,八月画眉跳巢,九月夜打登洲,十月五瞎子算命,冬月魁星点斗,腊月海螺丝打瓜精。其中“六月夜晃白袍”一句,说的是每年六月,天气炎热,工人下班后才穿一件竹布褂子上街晃一晃。一般每个工人只有件把竹布褂子,头夜穿了次日洗,衣服干了夜晚再穿。那么白天呢?那时候天热工人一般是上身打赤膊,下身穿短裤。不是工人不愿穿着上衣 干活,而是所赚的工钱连老婆孩子都供不起,哪还有钱缝制那么多的衣服呢?雨天,多数工人没有胶鞋穿,天气暖和时一般是打赤脚行走,天气寒冷时便穿一双“干湿鞋”(一种用布做成的鞋,鞋底上钉了很多铁钉,鞋面上涂了很多层桐油)。
     过去,瓷业工人吃的通常为“粳颈红”,那是一种很糙的米,不仅米糙,而且经常吃发霉变质的米。那年月,平日工人是没有—片肉见面的,每隔10天 才有一次肉吃,每次每人4两(16两制)。
     解放前,瓷业工人的家属多数在农村,单身职工多住在作坊楼上,用两条木凳一搁,凳上摆放一些托坯料板,这便是床。多数工人没有垫被,夏、秋是—床棉被—边垫—边盖。到了隆冬,老板才赐—点稻草垫床。那时候, 坯厂环境卫生极差,蚊子、臭虫、跳蚤特多,多数工人又无蚊帐,工人发病的很多,每当传染病曼延时,有的工人便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
     昔时,单身职工每年春节前后都要返乡一次:可那时路生很不安全,波阳地界的金盘岭碧山、梨树下、盐山等地均属强盗土匪出没之地,如若返乡时遇上土匪,不仅—年辛辛苦苦的积蓄要被抢劫一空,甚至有被打伤、打死的可能。
     民国时,瓷业中的女工较少,只有针匙、灰可器、画瓷几个行业中有女工。那时女工生小孩,不但停发工资,而且连饭也不能多吃老板一天的。如若你想保住工作,须自己设法请教做(临时工)代班。女工们为了生活,一般产后仅休息十天半月就上位下活。
      旧社会,瓷业工,人—日不工,—日 不食。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得常年上位干活。—些无儿无女的工人,年纪—老就只有沿街讨饭,甚至冻死街头。
      早年,工人得了病,—般都无钱医治, 常常是带病干活,身体越拖越垮,最后卧床不起,被病魔夺去生命。据老工人讲,解放前镇内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本镇绣球弄有个姓周的圆器业主,他厂里的一个姓吴的打杂工人—天晚上突然“死”去,业主当即吩咐工人连夜将他抬往山上去埋,抬至河边时,骤 降大雨,抬“尸”的人为避大雨,遂将“死尸”搁于河边,打算天亮后再抬走掩埋,大家便回去睡觉了。谁知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见有人叫门,仔细听去,竟是那位被搁于河边的“死鬼”的声音,众人听了,都以为是鬼来了,谁都不敢去开门,一个个蒙着头睡觉。次日清晨,伙佬上班弄饭时发现这个“鬼”竟端坐在厂门口,他大吃一惊,掉头就跑。可那“鬼”却大声地呼喊着:“不要怕,我没有死! 我是劳累过度而昏死过去,被大雨淋醒了才跑回来的! 这个姓吴的打杂工,说完后泣不成声。当年象这种活人被当成死人埋的事时有发生。走访中,老工人还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解放前,镇上有个名叫段道寿的画坯老工人,由于年迈体弱,无人雇他干活。他有个儿子名叫段银生,当时在一个姓陈的厂家画坯。银生赚得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他和父母的生活。可是后来银生患了痢疾,接连一个多月都未上班,老板便把他辞退了。为了给年迈的父母寻找吃的,他带病沿街讨饭,结果病情一天天 恶化,最后病死在破庙里。段道寿夫妇失去了儿子,生活无有依靠,没过多久,竟在一个夜晚双双同时死去。究竟是病死、饿死还是自尽,人们不得而知。
     解放前,制瓷业和烧瓷业内部有这样一个行规:若工人死在厂里,棺材便由老板出钱购置,并要负责埋葬。因此老板都生怕工人死在厂里,若是某工人接连病—了几天不能起床,老板就要亲自找这个工人谈话,很“关心”地劝某工人快快离开镇上,到乡下去换换运脚。表面上是“体贴”某工人,实际上是叫你快快离,免得死在他的厂里。一般工人也都清楚,既然老板下了驱逐令,也就只好离厂了。可是,一些平日毫无积蓄的穷工人,病了哪能长途行路? 雇人用土车推又怎能付得起钱? 没法,只得白天讨饭糊口,晚上露宿街头,一旦病情恶化,只有死在街头。
     那里有剥削、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民国时期,为反对压迫和剥削,瓷业工人先后同资本家展开了一次次的罢工斗争。这种罢工斗争,当地称为“打派头”。1920年全镇圆器工人为争取吃熟米饭举行了全行业的罢工。由于工人“打派头”直接影响到厂主的利益和当局的税收,因此当局出动了大批警察进行疯狂镇压。当时“打派头”的工人们在方家塘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在激烈的 拚斗中,罢工头领邵玉菇当场牺牲。工人们愤怒无比,遂向警察发起猛烈进攻。警察招架不住,节节败退,退至泗王庙河边时,警察们企图乘木排逃走,可是马蹄被陷 入木排缝隙,警察纷纷落马,工人蜂拥而上,打死了警察,取得了初步胜利。这次罢工持续了三个多月,最后当局被迫答应了工人的合理要求,罢工才告结束。1926年,中共景德镇党小组成立,此后镇内的工人运动便逐步由自发性的斗争走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政治斗争。1929年,主要行业中的赤色工会相继成立,先后组织罢工20余起,参加罢工的人数达6、7万人(次),其中要算圆器工人搞的那次罢工规模最大,这次罢工自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至六月初六结束,为时一个多月,参加罢工人数达数千人,捣毁坯房200余家。1930年红军第三次进驻景德镇时,大批瓷业工人报名参加红军。1933年后,由于叶挺生叛变投敌,致使景德镇的工人运动—度处于低潮,但此间瓷业工人“打派头”的斗争却没有停息过。1937年1至4月,陶瓷各行业举行了有5000余人参加的罢工,直到资本家答应增加工人的工资罢工才告结束。1938年5月中旬,全镇瓷业工人举行大罢工,抗议资本家扣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工人的工资,资本家在强大的压力下,最后不得不答应工人的合理要求。1943年夏季,全镇画瓷工人举行了历时七天的罢工,要求增加五成工资,直至资本家答应了工人的合理要求,工人才复工。1945年12月,全镇各行业工人先后举行了10余次罢工,抗议国民党政府派捐税,这次罢工活动持续了两个多月。1946年7至9月,圆器、琢器、彩瓷等行业的工人先后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1947年5月,全镇工人同国民党当局展开了反 饥饿、反米价暴涨的斗争。1948年10月,全镇瓷业工人举行了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历时8天结束。1949年4月,本市群众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至此,工人了国家的真正主人,“打派头”斗争才宣告终止。
       民国时期,虽然景德镇的瓷业日渐衰落,但陶瓷业界却仍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下面提到的,仅为他们中的—些代表。
      程门  字雪笠,安徽省歙县人,清末民初绘瓷名师,以绘画山水、花卉见长。邓之城在《宙薰琐记》中称赞程门所绘作品“极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县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用钢针、钢刀、钢锥在瓷面上刻以各种画面,称刻瓷,此种工艺为黎勉亭所新创)。当年袁世凯为了实现其个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计讨好英国上层人士,于民国四年(1915年)将黎勉亭特地请进北京为英王乔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才将瓷像刻成,该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评。
     胡颜标  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胡氏能画能填、所仿乾隆古月轩画面,足以乱真。
     游长子  福建省人,民国时期的雕塑宅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担像,所作l丈多高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曾在陶瓷界轰动—时。
     徐仲南  名陔,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学1872年,卒于1953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1918年徐仲南受聘 来到景德镇。起初在江西瓷业公司主持陶瓷美术管理工作,后来辞去职务,专心从事陶瓷美术研究。民国初参加“月圆会”,在“珠山八友”中,他年纪较大,画技高超,深为画友所敬重。徐 仲南从十几岁起就在老家南昌学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青年时专攻人物,中年时专攻山水,晚年时专攻松竹。他画的人物,神形兼备;画的出水,层次丰富,意境高深;画的松竹,苍劲挺拔,清新秀丽。
     邓碧珊  字壁寰,号铁扇子,江西余干县人。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民国时期 绘瓷超名家、“珠山八友”成员之—。邓碧珊曾是清末秀才, 废科举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攻习鱼藻画法。邓自幼生长在鄱阳湖畔,常常钓鱼、打鱼,对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了如指掌。他知晓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 鱼藻细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晓鲤鱼的鳞片从头到尾约有36片,鳜鱼的鳍平年一般只有12根,闰年才有13根;知晓鲤鱼常栖于粗藻,金鱼常戏于狮草……。由于他十分熟悉鱼藻、了解鱼藻,所以他画的鱼藻特别真实、生动、活泼。因为他的鱼藻画得好,故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
     张浩  字犀侯,生于1876年,逝世年月不详。江西新建人。年轻时留学日本,学习窑业,学成后于1906年回国。回国后他与康达合作在江西鄱阳创办了一所“中国陶业学校”。1912年,陶业学校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立,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15年更名“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他任校长. 1925年,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务局,他任局长。1934年,省在景德镇设立了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他被聘任为该局工务科长。1935年任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局长。1944年,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数十年中,张浩通过办学堂、设试验厂来进行工艺革新,获得—定进展。这些革新在当时虽未推广,但却为后来景德镇制瓷由手工向械机、烧瓷由柴窑向煤窑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康达  字特璋,安徽省祁门县礼屋村人。生于1877年,卒于1946年。1910年主持创办官商合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并将清御窑厂划归瓷业公司。公司设总厂、分厂,总厂设于景德镇,分厂设于波阳。公司所产瓷器,曾 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赛会上获优等奖牌。
     何许人  字德达,又名处,乳名花子,安徽南陵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何氏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其雪景也画得极好,所画“寒江独钓”,寂寥空阔,意境颇深;所画“梁园飞雪”, 雪拥丹阁,雍容华贵。
     汪晓棠  又名汪隶、汪隶华,号龙山樵子,江西省婺源县叶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24年。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汪氏擅长人物,所画仕女,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
     吴霭生  名毓麟,广东南海人。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民国前期的制瓷名匠。少时在香港经商,1909年来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1912年任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吴氏在景德镇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颇负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层肥厚、柔润,当年景德镇的汪晓棠、潘陶宇、王琦等绘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为吴霭生所制。
     王琦 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生于1886年,卒于1933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为推动景德镇的陶瓷美术研究,王琦与陶瓷美术界的吴霭生、汪野亭等人一起,于民国初年创办“瓷业美术研究社”发展会员300余人。研究社规定每个会员要向本社呈交美术作品l件,以供研究。1926年,北洋军阀部队路经景德镇时,将研究社洗劫—空,至此,美研社被迫解散。此后他又与王大凡等创办了《景德镇工艺日报》,为活跃景德镇陶瓷美术界的术讨论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王琦与陶瓷美术界的7位画师结成“月圆会”,每月十五集会一次,各人携带新作,互相切磋。因“月圆会”成员共8人。故镇民称其为“珠山八友”。王琦最擅长绘画人像。在技法上,他大胆运用粉彩颜料绘画人物脸部,使作品呈现出清新柔和的美感。他的这种画法,在那时可算是—大突破,—大创新。他为人正直,敢于反映现实,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如“唤起抗日”、“禁止鸦片”等作品,在当时曾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由于王琦的技艺精湛,画风新颖,故倍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1910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曾题匾额一块赠与王琦,匾额中书“神乎技矣”四字。
     潘陶宇  字鼎钧,又名古欢,号詹湖外史。江西波阳县人。生于1887年,卒于1926年。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1911年后,出任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自其门下。潘氏在执教之余,常绘瓷器。出自他手下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细,笔法清新秀丽。1923年,军阀曹银曾出重金聘潘为其彩绘陶瓷文具。
     汪野亭  别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生于1888年,卒于1942年。民国时期的画瓷名家,“珠山八友”成员之一。青年时代,他 入江西陶业学校学习绘画。最初学画花鸟,后改学画山水。25岁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他在艺术领域里勇于创新,巧妙地将国画技法运用陶瓷装饰上,一改过去比较生硬呆板的装饰形式,使画面色调更加明朗清新,生动自然。他早期所作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层次丰富,笔法工细,色彩浓艳。中年以后,所画山水,运笔活泼奔放,色彩清淡素美,画面秀丽高雅。他的力作之一 ——l尺8寸粉彩墨彩瓷板画,曾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参展,并荣获金质奖章。
     田鹤仙  原名田青,别号荒园老梅,浙江绍兴人。生于1894年,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他从小喜爱作画,青年时代来景德镇,初时在江西省瓷业公司夜校任教,后来专职从事陶瓷美术工作。民国初加入“月 圆会”,为“珠山八友”成员之一。田鹤仙作画运笔活泼潇洒,线条苍劲挺拔,用色淡雅脱俗,构图新颖别致。所画山水,别具一格;所画梅花,独具风韵。陶瓷画家王大凡曾作诗赞颂其作,诗曰:“山水清晕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
     程意亭  字甫,号泪山山民,江西乐平县人。生于1897年,卒于1948年。近代著名陶瓷画家。程意亭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入江西陶业学校学画国画。毕业后先到九江绘画陶瓷,后来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潜心攻习花鸟。他作画构图独特,运笔传神,既注意实,又善于夸张,画面清新俏丽,活泼洒脱。民国初,他与几位名家一道加入“月圆会”,为“珠山八友”成员之一。
     杜重远  吉林省怀德县(现公主岭市)人,生于1898年,卒于1943年,民国时期的陶瓷工业改革家。杜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陶瓷专业。学成回国后,即在沈阳开办隆兴瓷业公司,致力拓兴中国之瓷业。1934年初,应当时的江西省政府邀请,杜先生曾来景德镇对瓷业生产状况作了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景德镇瓷业调查记》和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于振兴瓷业的见解:一是他主张景德镇这个瓷业中心必须保住,决不可易地。当时,洋瓷倾销,景瓷滞销,景德镇原有百余座瓷窑,绝大多数被迫倒闭。面对这种情况,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九江,也有人主张迁往波阳。杜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后,否定了上述种种主张。他指出:景德镇为我国第一产瓷名区,其境况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荣枯,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景德镇瓷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之放任所致也”。他疾呼“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经过反复交涉,国民党当局才接受了杜先生的呼吁,决定继续保留景德镇这一瓷业中心,从而避免了瓷业中心的转移。二是他认为要振兴景德镇之瓷业,必须改革烧窑之方法,坚决取缔“禁春窑”。当时镇内各窑户每年春节后连续两个月不烧窑,杜先生提出要坚决破除这一陈规陋习,春节后当抓紧点火烧窑,以充分利用时间, 增加瓷器产量。三是他提出要取缔宾主固定制, 规定制瓷行业可以货随客便。四是他主张筹建原料精制工厂,统一原料配方。五是他提出要创办模范窑厂、瓷厂。六是他主张筹建陶瓷工业研究所,加强陶瓷工业研究。七是他提出要改变烧瓷燃料结构,将烧柴改为烧煤。八是他主张兴建陶瓷陈列馆。九是他对扩大瓷器销路提出了一整套办法。十是他主张建立陶政管理专业机构,加强陶瓷工业管理。在杜先生的提议下,景德镇于1934年12月成立了陶业管理局,并委任杜重远担任管理局局长。杜重远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汪大沧  号一粟,别号桃源老农,安徽省黟县人,生于1901年,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汪氏擅长以秃笔绘画粉彩山水,用笔简练沉着。四十年代,汪氏的作品在景德镇享有盛誉。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