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企业新闻>>企业动态>>|
节能降耗:企业竞争力新标杆

发布:2007-10-10 8:26:58  来源:  [字体: ]

      随着“十一五”规划能耗和环境指标的提出,节能降耗已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全社会的能耗指标能否降低,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能否把节能降耗任务进行到底,是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未来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杨丽媪

  节能降耗没有退路

  “十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大宗产品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以上,钢铁、水泥、汽车产量增加了一倍,建筑面积每年增加18亿到20亿平方米……然而,这一急速增长和粗放的发展模式付出的代价太大。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耗的增量是过去20年能源消费增量的总和。能源消费的急速增长不仅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和破坏性开采,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将节约能源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明确提出我国要逐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未来5年内努力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平均每年均摊4%左右。这既是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中,企业是主角。以2005年为例,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企业用能达15.8亿吨标准煤,占71%;在工业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和有色金属五大行业能耗占全部工业能耗的69%……而由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今年1月至6月份,GDP增速在10%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 %,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其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增速达20%,受此影响全国用电量增长了15.8%,增速为近3年最高水平。

  2006年以来,有关方面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节能减排,但形势仍不乐观,能源消费增长依然过快。纵观2007年,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预期目标,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如此,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任何企业都已没有退路。这既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能源资源短缺的显现,各地政府也从政策上严格限制粗放型企业的发展。例如,最近上海市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从水电煤气油5个方面对33大类176种行业进行“资源消耗与产出的比值”分析,形成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低效能”企业。由此可见,无论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产业政策,企业如果继续粗放经营,恣意浪费宝贵的资源,将注定被市场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节能降耗、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强生存发展的能力。

  新标准引发行业洗牌

  从2006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大领域依然是GDP“挂帅”,节能降耗被放在了次要地位,节能降耗等约束性指标在实际上成为了软约束而不是硬约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企业普遍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中,在节能降耗上成本投入大是主要原因,企业要面对节能成本高、回收慢这一不争事实。对一些耗能大户而言,如果更换高科技节能产品和设备,需要一次性投入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成本压力陡然加大,部分企业必然想方设法逃避。特别是对一些国有企业而言,保值增值或者效益是当前考核国企负责人最重要的指标。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减少节能投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等短期行为,就成为国企负责人最“理性”的行为。对这些企业而言,他们缺乏的并不是节能潜力,而是节能的动力。

  影响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也与部分传统错误观念的存在密切相关。过去我们衡量一个企业,主要看重其产出,而对节能没有“卡尺”。价格是硬的,节能是软的,这就导致企业过于看重设备的价格,而将是否节能放在了次要地位。例如,上海一家公司自主设计的耐热铝合金导线,可使原有线路提高输电容量40%至60%,提高导电率7%至8%,但价格却比普通电线贵15%。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降低线损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但由于许多项目特别是市政建设项目在招标时是以 “价格论英雄”,而很少过问产品使用后的节能效果。因此,这种在日本市场上占据70%以上份额的节能电线,在国内普及率还不到1%。

  当然,从深层次上看,影响节能降耗目标实现的因素还包括体制不适应、政策不配套、结构不合理、技术支撑不到位、法制不完善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需要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目前,为了确保实现“十一五”提出的节能降耗指标,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如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制定行业能耗新标准等方式促使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行业能耗新标准的制定,有望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的到来。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决定上调钢铁、铝、镍、铜、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平板玻璃等七大行业的能耗标准。目前,重新制定的《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单位能耗限额》已经完成审议。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单位能源消耗限额》的重新制定,将对我国陶瓷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新标准将全面提高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能耗要求,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新标准实施后,将有20%达不到标准的小企业被淘汰。今后,国家还将陆续出台相关行业的能耗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不在节能降耗方面苦下功夫,就必然面临出局的危险。

  科技创新成为关键

  节能降耗,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消费模式以及国民素质的综合反映。而对企业来说,则是其技术水平、管理效能、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看,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企业不但要充分考虑满足生产全过程的环保要求,还要将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只有对环境“友好”的企业,才能通过“绿色壁垒”,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同时,企业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融入到采购、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

  其次,节能降耗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近十几年来,经济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侧重于节能降耗,企业能够主动进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改造和创新,无疑是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明智决策。事实上,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还可以帮助企业在社会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此外,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在享受社会所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应该为增进社会福利做出贡献,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社会责任要求和行为准则。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要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而且,从长远利益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履行包括保护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形象建设和宣传的最好途径。

  总而言之,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但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技术进步。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水平低,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低,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低。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同时,还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工艺,开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实践证明,在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最主要的推动力。惟有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突破“增长极限”,从而使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