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不时有蝴蝶在其中翩翩起舞。这是位于醴陵市区的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的花园景象。
5月15日,记者一行来到醴陵市采访。
醴陵素有“瓷城”之称。瓷业是醴陵的传统产业,有近两千年的生产历史,其独创的釉下五彩瓷曾经在1915年和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奖。瓷业同时也是醴陵最大的支柱产业,据说其日用陶瓷的生产量占全世界的9.6%。2006年,醴陵陶瓷企业共完成税收23114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0%。今年一季度又完成税收736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9%。
然而就在数年前,醴陵还有“烟城”的称号。由于传统瓷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效率低,造成了环境污染,也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当时仅在城区就有290根烟囱,老百姓对烟雾弥漫的环境意见很大。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首先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打造‘绿色瓷城’。”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说。
据醴陵市环保局局长王爱国介绍,在3年时间里醴陵累计拆除燃煤窑炉220多座、拔除烟囱190多根,引导陶瓷生产企业进入陶瓷工业园集中管理,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政府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污染治理的配套设施建设。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也是醴陵市取得实效的法宝。他们先后引导企业将能源从烧煤到重油、轻质柴油,再到电、液化气。现在又抓住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契机,通过引进外资进行了天然气工程建设,成为湖南省惟一使用天然气的县级市。
就是前面提到的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以前人们曾说它有三条“龙”:一条是‘黑龙’,就是烟囱冒的黑色烟尘;一条是“白龙”,就是原料白泥浆的废料排放;一条是“黄龙”,即黄色的电镀水和锅炉水的排放。去年9月他们投入200多万元进行了天然气能源改造,“如今三条‘龙’都没有了,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工业废料依法处置,而且能源成本也下降了50%。”厂长万四海说。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醴陵市共有200多家企业使用了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其中70多家企业已经使用上了天然气。据测算,使用天然气之后,瓷业综合成本降低10%左右,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降低95%。每年减少燃煤20多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多吨,烟尘10000多吨。同时产品的一级品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环境的制约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考虑的就是怎样进行产业升级。”谢清纯并不满足于治理污染,“醴陵的发展必须依靠做强陶瓷产业,而陶瓷产业的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让‘瓷城’名副其实。”
在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1200平方米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一种名为炻瓷的产品,外形美观,颜色鲜艳。据华联公司办公室主任石曙光介绍,他们自主研制开发的这个系列产品,形态介于陶和瓷之间,采用低温烧制,降低了能耗,同时铅镉等重金属的析出率也低于普通产品,安全环保,再加上外观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在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他们一共拿到了1900万美元的订单。
我们还遇到了一位专程从法国赶来的梅达先生,他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和华联合作已经四年了,“因为我们觉得华联的技术好,创新快,是有活力有实力的公司,每次来都会有新的发现。”
华联的成功源自他们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提高科技含量。
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吸纳了260多位科研人员,每年都保证销售收入的4.5%投入到研发中,仅2006年一年就开发新器型2600件、新釉料460多种,申请外观专利87项。目前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57%以上。
“我们的发展能够这么迅速,离不开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持和推动。”荣获了醴陵市产业发展突出贡献人才奖的华联总工程师钟国前说。
醴陵在推动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科技局副局长朱远东向我们做了介绍。
——在政策方面,制定了多个政策性文件,完善了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落实了科技人员的政策待遇,提高了科技进步的奖励标准。
——在资金方面,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近三年,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银行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为破解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上的共性技术难题,醴陵加大了对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启动了陶瓷窑炉技术开发与应用、无铅镉高档装饰陶瓷颜料研制等一批对陶瓷产业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并先后攻克了陶瓷窑炉等技术难关,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些措施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据朱远东介绍,民间资本大量流向科技创新领域,2005年和2006年全市民间科技投入达到5亿多元,实施省市级科技项目30多个。全市有100多家企业与近200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结合机制,与160多名国内外专家有合作项目,有20多家企业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其中华联、神马两家被认定为省级科研中心。
大量的投入带来丰硕的成果,近两年来,醴陵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90件,居全省县市之首,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20多项,专利成果产业化率达80%以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0%以上。目前醴陵陶瓷已经成为湖南省10大标志性产业之一,工业旅游也成为全国50个工业旅游试点之一。
“我们现在的陶瓷企业还有400多家,比较分散,集群效应还不明显。”谢清纯还有更高的追求,“我们已经聘请专业设计院编制了《2007年—2011年陶瓷产业发展规划》,要加大企业整合的力度,争取将企业的数量控制到300家以内。同时还要规划建设泥料中心、色釉中心、模具中心、物流中心等,细化产业链,将陶瓷企业有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在醴陵的采访使我们感受到,陶瓷已经成为该市的一种文化。醴陵市也充分利用了陶瓷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陶瓷的文化内涵,发展艺术瓷。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绿色瓷城”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