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业巨头新中源集团日前掷巨资布局江西,在江西高安建设一个大型生产基地,10月9日该基地正式奠基。这是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陶瓷业面临成本急速上涨压力后的积极谋变,响应“9+2”合作大格局不断向周边省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最新动作。据了解,仅以江西为例,今年就有新中源等十多家广东建陶企业相继落户。
用地价格上涨成“推手”
广东陶瓷企业的“北移潮”从2006年开始,至2007年渐趋高潮,背后的“推手”除了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急需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外,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也日益成为一道难迈过去的坎。
据了解,目前我国陶瓷行业年产能已经超过25亿平方米,已经成为世界上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佛山年生产能力达16亿平方米,是我国陶瓷业的重镇。与之相应的,其耗能严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导致了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也对佛山等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陶瓷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型产业,在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总部只保留技术、管理、品牌等核心优势,将生产基地北移与四川、湖南等原材料、劳动力丰富地区进行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双赢效果。”佛山市一位政府人士表示,“新中源、美的、科龙及其它一些企业的产业布局,也大都是在佛山经济升级的总战略指导下的举动。”
用地价格的迅速攀升,也是广东陶瓷业的一块心病。
“在内地签一块1000亩地的资金,可能在广东连100亩都拿不下来。”某知名陶瓷企业负责人表示,“广东的工业用地价格比4年前涨了几乎3倍,另外,从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周边市场运营成本等方面来看,选择在内地合适地区建厂也是利益所趋的决策”。
广东陶瓷业不约而同选择了江西高安,也正是看中了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由于粤企的大量进驻,高安市陶瓷产业正迅速崛起,在今年年初被江西省批准为省级陶瓷产业生产基地。据统计,今年1至5月,该市新引进陶瓷生产企业19家,在建、拟建陶瓷生产线56条,合同资金近20亿元。
“佛山甚至广东当地的资源、市场辐射力已经无法满足新中源这类行业航母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也做好了基础准备,全国扩张是顺理成章的事。”业内人士表示。
“北移潮”催生行业裂变
专家认为,龙头企业凭借雄厚实力布局全国,不仅进一步获得了生产、物流等方面竞争优势,也将进一步挤占区域品牌的生存空间,中国陶瓷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或将出现。
宏观环境也使得“北移潮”成了行业重新洗牌的契机。今年以来,陶瓷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发达国家进口陶瓷门槛的提高、国家对耗能等方面硬性限制的加强;另一方面,例如意大利Marca Corona等国际品牌也竞相进入我国市场,加速行业竞争。
据悉,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有着4000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单一、质量档次低等问题。出口产品习惯于以中低档为主,在款式和工艺方面缺乏创新,企业之间相互抄袭、贴牌生产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行业竞争力弱。
业内人士指出,宏观政策对行业内排名20位以外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领军型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陶瓷协会一人士认为,现在新中源等一线企业的年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意大利MarcaCorona ,加之近年来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充了行业的产能,陶瓷行业即将从规模生产阶段过渡到品牌打造阶段。
“佛山一些大型陶瓷企业的制造北移,不仅对当地经济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企业本身也获益匪浅。”一长期从事市场经济观察的机构研究员表示。
据悉,作为第一个开始全国布局的建陶企业,新中源也因此而获益。以四川夹江基地为例,新中源以此为基础专攻西部市场,深耕西部市场,用中低端的产品打三四级市场。基地外移也便于打破僵化的营销代理制,终端可以直接到企业订货。这种做法使其在西部市场实现了全面的深度覆盖。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早在1995年进入陶瓷行业伊始,新中源就先后在佛山顺德及三水建厂,2001年之后进入广东河源和清远,
“产业布局标志着陶瓷行业的马拉松竞争已经进行到三分之二程的时间”,业内人士分析道,“行业裂变的时机正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