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胡适先生写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篇短文。有意思的是,文章是因为曾经在一段岁月里被横加批判而知名的。我们不谈政治,只是套用一下,强调在当下陶瓷企业的品牌建设中,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再此之前,希望我们的小议不至于同样遭受非理智的批判。
在讨论及实操陶瓷品牌中,谁在放言“主义”呢?我们发现,往往是那些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及厂商机构中对品牌作片面膜拜的管理人员。
他们谈起品牌与管理的话题就滔滔不绝,拿出西方的理论、模型,一套一套的,让听众热血沸腾、自愧不如。可是大家在经历脑袋的一阵热浪之后,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展开行动。最近有几个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在阐述他们的方案,我们在听了两个多小时后发现,很多是理论,是模型,是标准(也就是题中所谓“主义”),而缺少问题、方法、路径。前者是不难,书本上很多;但后者是基于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取材于固有理论的现实应用,这就难以泛泛而谈了。
流通业大师马瑞光先生两个月前给我们上了一堂《建材流通行业如何做大做强》。他形象地说,做品牌要空军和陆军两路并进,空军是务虚的媒介宣传炒作,陆军是务实的营销网点铺设。其实,马老师隐藏了最基本的一条:产品的品质一定要过硬!
进而言之,我们都惊叹奶业巨子蒙牛的品牌声势,很多人甚至说是炒作出来的。这是对的,我们不该忘了,蒙牛掌舵人牛根生对产品品质的苛刻态度。《蒙牛内幕》一书中多处出现一个细节:为了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牛根生组织高层人员进行“盲尝”———牛奶到底好喝与否,实际品尝就一清二楚了。
但是很多陶瓷企业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在一位老板的办公室,老板对一个营销人士说:“你过来帮我卖瓷砖,我给你丰厚待遇。”对方说:“我听说你的产品终端投诉不少,品质要改进。”老板说:“如果都是好东西,我还要找你帮我卖吗?”笔者当时在现场,惊愕不已。
问题何其多,主义何其多。
传统的朝阳产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