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致命难题
《孙子兵法》的问题,就在于它太完美、太超前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所以他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显赫战绩。究其原因,其实是《孙子兵法》的战略需要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冷兵器战史上,从未具备过。同理,假如将《孙子兵法》用在企业中,仍将受到客观条件的困扰,稍有不慎,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为其所累。《孙子兵法》所面临的条件难题,在它与《战争论》的区别中可见一斑。
致命信息
《孙子兵法》把情报、信息的完备和真实,视作指挥者的第一要素。“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武强调战前必须“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每家公司都希望能掌握竞争对手、消费者、市场的每一个情报和细节,可事实上,我们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知道得又是何其之少,而它们的变化又何其快。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对于情报和信息,是很悲观的。他认为,“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一个情报支持、证实或补充另一个情报,最后,他不得不匆忙作出决定,但是不久又发现这个决定是愚蠢的,所有这些情报都是虚假的、夸大的和错误的。”随便问一个企业的CEO就知道,“知己”尚且不易,更不用说“知彼”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信息化。美国五角大楼总部可以对每个士兵的战场环境,通过卫星和士兵身上的装备进行实时观察,并进行指挥。麦当劳有一项计划,准备在几年内,在全球每一家麦当劳店都装上摄像系统,美国总部将可以实时监控、管理每一家麦当劳商店的运营。
致命速度
除了信息,还有速度。孙武认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它对那种举全国之力而战,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极其反对,认为那样会“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然而,人在战场,身不由己。尽管拿破仑、希特勒也都认同速度的重要性,甚至以“闪电战”而著称,还是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在俄罗斯的漫长消耗战,最终如孙武所预言的弹尽粮绝而失败。
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但是,只要战线稍长,对方一旦赢得时间有了喘息之机,反应过来之后,立即会集中资源和兵力,维护被攻击的重心或者原来的虚弱环节,重心更重,弱点变强,双方就会陷入消耗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正是如此,二战在最初的闪电战、偷袭战之后,也重蹈覆辙。孙子所讲的“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也”的理想情况,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难出现的。
虚虚实实
在另一部古代经典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李世民对李靖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于《虚实篇》,举世公认。以实击虚,是孙武的核心理念。“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要想以实击虚,就必须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办法,是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使敌人无法知道该在哪里“集中”,而把敌人的意图和形势判断清楚,用自己的“集中”进攻敌人的“分散”,实现以实击虚。“(敌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孙武强调“以实击虚”,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推崇“以实击实”。克劳塞维茨强调歼灭敌人的“重心”。“第一个主要原则是把敌人的力量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个重心,如果可能,归结为一个重心;同时,把这些重心的打击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次主要行动,如果可能归结一次主要行动;最后,把所有的次要行动尽可能保持在从属的地位上,总之,第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尽可能集中地行动。”要攻打重心,就要集中兵力,“除了努力扩充兵员以外,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而且,他还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情结,“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当年IBM的小沃森倾其所有豪赌360机型,就是一次典型的克劳塞维茨式决战。
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歼灭重心的愿景,成了一战噩梦般的阵地战和消耗战。然而,一战后,飞机、坦克、航母、潜艇、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时间、空间距离——阻碍集中兵力的最大困难消失了,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又使得判断敌人重心更加准确(尤其是对于美军而言)。因为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而言的绝对优势,使得运用诈术、分散对方兵力形成相对优势这套手段,已经不太重要。换句话说,使自己变得强大,比令对方相对削弱更为重要,其实,这种着眼于比战争更高层次的“大战略”,正是《孙子兵法》的本义之内。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
在几千年的兵法演进史中,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兵法,都暗合了一条法则——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虚弱重心。最近流行《蓝海战略》,所谓蓝海,不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虚弱重心”吗?单就这点而言,《蓝海战略》并无新意,而《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它提醒企业不要忘记,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对手,而是为了壮大自己,对得起股东,让员工和社会满意。
太多的公司将眼光对准竞争者,忘了自己本来应该做什么。企业的目的,是成就自己。至于消灭对手,那只是成就自己的副产品。企业因为自己成功就消灭了对手,而绝不是因为消灭了对手才能成功。其实,这是《孙子兵法》在大战略上的精髓,只是在战国之后,被历代只知穷兵黩武的武将抛到脑后、被寻章摘句的腐儒注释得不知所云,以至于后人无从认识《孙子兵法》的真谛,把“道”忘得一干二净,只抱着“术”坐井观天。企业界也是如此,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以消灭对手为目标、南辕北辙的无底洞中。人们之所以遗忘《孙子兵法》的真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后人遗忘了孙武的“大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只有春秋时期的战争,而不是战国以后的战争,才最符合商业竞争的常态;也只有春秋时期的兵法和大战略,才最值得企业经营者借鉴。春秋时期,以齐桓公、晋文公为代表的霸主,并不追求后来所谓的“统一天下”,而只是为了“称霸”,即所谓的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抑兼并。大家表面上仍然服从周朝天子的权威,齐桓公、晋文公是要维护以周朝天子为旗帜、以齐、晋为主导的秩序,所以,他们讲究的是“富国强兵”,战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其他国家,而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服从自己的秩序。所以,孙武才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付出战争的惨痛代价,又能享受战争胜利的成果,这才是大战略、大境界。
春秋之后,《孙子兵法》尽管被捧到高高的神坛上顶礼膜拜,其“富国强兵”,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却渐渐为人所淡忘,后人只对他那些制胜沙场的“术”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