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的积累,使澄海区上华镇横陇村的刘成彬拥有了一屋子的陶瓷藏品,在当地的“溪底缶”专项收藏中“首屈一指”。记者近日走进刘成彬家中,听他聊起关于他收藏生活的“趣味事”和“清心事”———
爱耍古陶瓷,这要从我的乡里说起
你要问我为什么爱耍古陶瓷,这要从我的乡里说起。我们上华横陇乡原名就是凤岭乡,古称凤岭,实际上凤岭古港就在这里。潮州缶主要出口至东南亚、中东一带,由凤岭古港中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我真真正正喜好古陶瓷就是从挖河沙开始,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几个兄弟在帮忙别人做工,开沙机从韩江里挖沙起来,我才开始有捡几个“缶”(陶瓷)玩。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捡来的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捡来的,是一件清雍正青花过墙龙纹盘,是我的弟弟在下陈溪拾来的,现在还在,已经藏了十六、七年了。耍“溪底缶”一开始是觉得好玩,但不懂,先藏起来再说,然后就查书籍、查报纸,打电话向专家讨教。我的藏品逐年增加,一开始没有什么投入,平时就经常到溪边走,枯水期水浅时还到溪中的沙坝找,没事时还到潮州笔架山、澄海大娘巾古遗址捡,去了无数次。有时捡到,有时没收获,但物件(东西)慢慢在增加,捡到物件真是高兴死了。开始懵懵然,真的什么都不懂。人家起厝建宅(盖房子)、平整土地,有时也能捡到几个。现在算起来家里已藏了几千件陶瓷古物,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到明清,我藏的单是春秋战国、两晋隋唐南北朝的东西基本都有,而隋唐、特别是宋代东西最有特色。
将捐赠一批藏品给博物馆
我有老婆奴仔的支持才有现在的规模。我26岁结婚,现在46岁,刚好是20年前结婚,在广州读书的大女儿也已经20岁了。我的藏品有一些小孩粗略懂些,但都不熟。去年11月底我搬来新盖的房子,底下一层110平方米都用来摆放我的陶瓷,地方不大,但有一点文化氛围,这是最清心的事了。我家里的摆放方法是高古一类归一起,青花归青花,分成两边,做了许多橱柜。前年,蔡东士时任省委副书记,他帮我题了“潮州笔架山窑鉴藏馆”,我搬了新厝就把字挂起。我有个想法,等南澳的“南海Ⅱ号”博物馆建成,我藏的隋、唐、宋代的瓦当和其它建筑构件,包括隋唐的陶瓷模具,共近百件想无偿捐出。大约5年前,我就送了十几件宋、唐陶瓷,包括一件青铜给澄海博物馆。现在,我家里拥有这么一个地方,藏品好环不去说,主要是用于研究和玩,并和同好共同鉴赏与交流,我的想法是对推动当地文化氛围有帮助,让更多人对历史、文化与文物重视起来。(图为刘成彬和他的私人鉴藏馆。邵建生摄)
人物简历
15岁在横陇小学读完小学;1989年拥有第一件藏品;2001年成为澄海文博研究会会员;2003年成为广东省收藏协会会员;2006年成为澄海文博研究会理事;2006年10月,由组委会审定的“潮州笔架山窑青白釉瓜菱四系罐”等7件宋代藏品入展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在中山市举行的“2006全国民间古陶瓷藏品联展”。2006年底,搬新家挂出“潮州笔架山窑鉴藏馆”。
记者手记
刘成彬为人十分爽直和质朴。他虽然连小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但他丝毫不掩饰,他反而懂得学习和钻研的重要。他的学习和钻研几乎是发自内心的迫切,如同他渴望了解关于陶瓷背后所有信息一样。长期生活在韩江边给了他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完善自身的机缘。他的朋友很多,人们很乐意亲近他,不只是冲着他那满屋子的“宝贝”,更是因为他待人接物的真诚,也不单是因为他有满腹的“学问”,而是因为他求知的热忱和懂得与人分享的重要。平凡与不平凡总在那么一念之间,因而,刘成彬生活得十分充实,也很可爱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