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口,也是加强环境治理的必然要求。日前,南海区罗村街道就出台措施,计划用2至3年时间,完成对能耗高、不符合城市发展环境要求的陶瓷、玻璃企业的整治、搬迁和关闭,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及都市型工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罗村城市化进程。
是什么促使罗村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实行全面整治呢?看似简单的专项整治涉及多方利益,如何做到既铁腕治污,又和谐推进?又怎样通过“腾笼换鸟”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整体升值?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力图通过对罗村的“解剖”,为推动节能减排,提供一些思路。
11月19日,罗村街道朗沙工业区一片厂房中间,南海区朗沙耐火材料厂正在拆除之中。高高的烟囱四周已搭起脚手架,几名工人正在奋力将其拆除。作坊式的厂房附近堆满耐火砖,不仅地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粉尘,附近树木和草地上也沾满粉尘。一圈走下来,粉尘飞扬,黑色的鞋子已经变成白色。
该厂正是罗村在专项整治中关停的首批工厂之一。在今后的2至3年间,罗村将对41家陶瓷及玻璃制造企业进行整治,其中70%以上必须实现产业转型。此举意味着,近30家企业要么搬迁,要么关停。这对于罗村来说,实在称得上是“强忍阵痛”。因为,玻璃和陶瓷产业在罗村可谓历史悠久,其中玻璃制造业从上世纪60年代即起步,陶瓷行业则始于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两个行业一度成为罗村支柱产业。
是什么促使罗村作出这样的抉择?
“亿元村”的得与失
务庄村属于此次整治的重点区域,全街道将专项整治的41家企业,就有22家坐落于此。
由于传统沿革,务庄人很早就精于皮革和玻璃生产。改革开放之后,这里的村民抓住机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逐渐在山岗、荒地上办起工厂,其中以玻璃和陶瓷为主,90%以上企业由当地人经营。
据务庄村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到九十年代中期,玻璃和陶瓷产业兴盛起来,发展红红火火,务庄也借此成为南海不多的“亿元村”之一。而且工厂兴起之后,很多农民平时耕地,农闲时候打工,工农兼顾,再加上分红增加,所得实惠不少。
然而,近年来,给村里带来辉煌的陶瓷和玻璃产业,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现在我们接到的投诉主要是污染问题。”这位负责人说。
在雄星新村,56岁的李伯对此印象深刻。“1986年后我到玻璃厂工作,在此之前以务农为生,那时务庄还没有这么多工厂,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讲起往事,他依然历历在目。虽然在玻璃厂李伯干的是管理员的工作,但还是觉得很难受。“大家都说陶瓷厂灰尘多,玻璃厂浓烟多,但实际上玻璃厂也是很多灰尘的。”李伯说,因为这些老式的作坊式厂房,工艺比较落后,不但烟大尘大,还有很多必须的化工原料,气味很难闻。
李伯说,现在村子里的人很少在厂子里打工了,有些人还搬出去住。“自己在工厂干了18年,多少有点感情,而且村集体的收入也有部分来自于这些厂子。不过,我们都是宁愿少点分红,也不要污染。”
老板手中的“鸡肋”
对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村民来说,他们宁愿少点分红也希望有更好的环境。但对于很多企业的老板,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在罗村务庄特种耐火材料厂,记者见到了65岁的黎老板。作为罗村最早关停的三家企业之一,该厂的烟囱已被完全拆除,地上只留下依稀的印记,工厂里只剩下一些产品和机器,颇为冷清。
“舍不得。”面对自己奋斗了近20年的工厂,黎老板一时难以割舍。1989年,随着玻璃和陶瓷厂的兴起,他开办了这间4000多平方米的工厂,随后几年,工厂发展红红火火,顶峰时最多聘用员工达30多人。
“这几年生意难做了。”看着冷清的工厂,黎老板叹了口气。他说,工厂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自己的厂子是老厂,技术难以占优,而面临的环保压力又越来越大。此外,做耐火砖经常要跟泥土、烟尘打交道,不要说本地人,很多外地人都不干,到后来只能招聘到十来个员工。
为此,当街道和村负责人跟黎老板提起工厂整改,并提出若干鼓励政策之后,他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接受了。“是否到其他地方再办工厂还要慎重考虑,毕竟自己年龄也大了。”此外,让黎老板犹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孩子们将不再接手他的生意,因为“他们有更好的事业”。
与小企业相比,很多大企业积极参与到整治中来。华兴玻璃厂,中国日用玻璃行业的龙头,罗村最大的企业,在国内各省市拥有八大生产基地。对于在罗村的总部,公司已经准备投入3000万元进行治理,将目前的六根烟囱减为两根。“时至今日,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公司负责人郭国民如此解释他们的决策。
另一间较大的企业简一陶瓷有限公司,虽然通过了ISO14000环保认证,但是依然计划在两年内将厂区迁往清远。公司董事总经理邱文胜认为,这既是响应政府的号召,也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在城市发展
与污染的博弈中抉择
村民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企业发展中的内在需求,都成为罗村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然而,作为推动者,街道政府作出大力整治的决定,绝非如此简单,因为这毕竟是当地曾经的支柱产业。
“最大的决心来自于罗村对自身定位的重新把握。”罗村街道办主任梁耀斌说,近年来经过佛山市以及南海区的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罗村的定位越来越明显。坐拥中心组团、狮山组团、大沥组团三大组团的优势,根据“商承禅桂、城西都会”的定位,罗村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不能停留在乡镇现状。
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先发地区,污染与空间不够的尴尬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阻碍。梁耀斌坦言,我们也经常反思,为什么罗村以往一直没有高档酒店进驻?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较好的环境,特别是污染企业对我们的环境影响不小,令不少投资者犹豫。
而一组数据则可以更好地揭示罗村开展专项整治的迫切性:列入整治范围的41家企业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全街道工业总产值的18.5%,总税收占16%,然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则占到全街道排放总量的60%,年耗电总量更是达到75%。梁耀斌说,20多年来,罗村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小、散、乱、低的特点,如今已经暴露无遗。
“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生命,不赶走污染,就不能有高档的产业进来。我们推动的专项整治,就是城市发展与污染的博弈。”梁耀斌说,博弈的目的非常明确,一为改善环境,还群众碧水蓝天;二为“腾笼换鸟”,为产业调整升级提供空间;三为激发企业塑身再造,谋求新发展。
在城市发展与污染的博弈之中,罗村定下了“多赢”的目标,作出了铁腕治污的决定。
罗村开始了铁腕治污,但是,一个支柱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地方来说,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即或是大家都认同节能减排,治理环境的大势所趋,但是如何减少这个过程中的“阵痛”呢?请看下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