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网12月10日电 (记者 童静宜)山清水秀的龙泉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凭借着独特的资源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神奇的青瓷。在宋代,龙泉青瓷更是达到了颠峰,畅销世界各地,蜚声海内外。虽然在明清以后,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并一度沉寂。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批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以后,龙泉青瓷又一次走上了复兴之路。
如今,一说起龙泉青瓷,人们更多的是想到徐朝兴、毛正聪、夏候文、张绍斌这些大师,然而,正如陶瓷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们说的一样,“大师只是个榜样作用,龙泉青瓷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靠年轻一辈的传承与努力。”而蒋同磊就是其中的一个。
认识蒋同磊,纯属机缘巧合。那天去大窑枫洞岩古窑址采访,在回来的路上,陪同的龙泉市科协的钱峻无意中说起,他说,“现在龙泉青瓷的创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老一辈的大师自不用说,年轻一辈从事创作的人员当中,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蒋同磊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所以我们就临时决定去蒋同磊的厂里转转。
在龙泉从事青瓷创作的,很多是父子、父女或翁婿相传,而蒋同磊却是个例外。“我在学校学的是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后从事的也是跟这相关的工作,做青瓷,只缘于自己的痴迷。”然而,一个青瓷的门外汉,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仅凭自己的爱好来做,能行吗?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很难,什么都不懂,拉胚、修胚、调釉、上釉再到窑里去烧,什么都要靠自己摸索,所以我也走了很多弯路。有人问我失败了多少次,我跟他说你不如问我成功了多少次,这个我反而能算得过来,”蒋同磊无限感慨。“现在回过头想想,能有今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据蒋同磊的爱人林必华介绍,蒋同磊自从87年接触到青瓷以后,就迷上了。1995年,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工作非要来搞青瓷。“蒋同磊的父母都是南下的干部,几个哥姐的家境也都很好,我们的工作也都蛮安耽,当时真的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来做自己从来没有从事过的青瓷,而且是怎么劝都不听。”
无奈的家人拗不过蒋同磊的坚持,也只有全力支持。然而,青瓷创作的路却非一帆风顺,什么都不懂的蒋同磊为此摸索了十多年。直到近二年,他的企业才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路子。“别人是有师傅教的,我是全靠自己摸索出来的。”面对一路走来的辛酸,蒋同磊感慨万分。
龙泉青瓷的制作是水与土的结合、人与泥胎的相容、土与火的烧就。一件青瓷艺术品更需经瓷艺家构思、拉胚、修胚、干胚、上釉、烧窑等80多道工序的制作和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制而成,而他,青瓷生产的所有工艺都干过。“别说是制胚、调釉、上釉了,装窑、烧窑,甚至质检、包装,我都一一经历过,其中,有很多工作都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候仗着自己年轻,累一点倒无所谓,失败了也可以重来,最怕的是对不起厂里的工人和全力支持自己的家人。”蒋同磊自嘲着说。
据蒋同磊介绍,由于没有师傅指导全凭自己摸索,失败就象家常便饭一样。最困难的时候,他拖欠着厂里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只给他们发点生活费。“所以我很感激厂里的这些工人,有几个老工人一直跟着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离我而去,这也鞭策着我一直向前努力着。如今,我们都跟家人一样。”对于工人和家人的支持,蒋同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已经走上正常轨道的工厂让蒋同磊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艺术青瓷的创作上。而他的作品也保留了传统青瓷造型端庄、简洁,釉色上清雅古淡、晶莹剔透的特点。“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会一直走下去。以前这么困难都过来了,我相信以后只会更好。我也相信我一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向大师们看齐。”对于未来,蒋同磊充满着自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