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国内动态>>|
专家揭秘博物馆珍宝身世:镇馆之宝曾被误断为两截

发布:2007-12-15 15:02:14  来源: 厦门商报 [字体: ]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编制下达了“2007年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全国共有97个项目获得此项专项资金扶持,而我市博物馆文物库房项目获此专项资金140万元。市博物馆将把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库房的安全防卫、消防、智能化监控等设备。
        

    虽说厦门地处闽南,不如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市博物馆中仍然收藏着许多稀世珍宝。目前馆内现有馆藏文物近两万件,有历代陶瓷器、书画、典籍与契约文书、玉器、铜器、木雕和民俗文物等,已经鉴定的三级文物约2000件。
        

    静静安睡于博物馆中的重宝,又经历过怎样的命运,方才最终在馆内安了家呢?原市博物馆馆长龚洁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宝贝的曲折身世。

 

 

 

     【清乾隆 白玉御题薄意山水带盖贯耳扁瓶】


     “文革”中被抄后辗转多人之手
        

     馆内还珍藏着一套共17件玉器,它们是清宫旧藏,以接下来将为您介绍的这个白玉御题薄意山水带盖贯耳扁瓶为代表。这些玉器采用优质和田玉制作,碾琢精细,色泽洁白温润,体现了清中期琢玉的时代风格和精湛技艺。同样是1985年,台湾清末首富林尔嘉先生的裔孙林慰祯代表家族将它们捐赠给市博物馆收藏。它们同样是经过龚洁的手收入市博物馆的。
        

     1966年,林家在“文革”中被抄家,这17件玉器也被抄出并送入军管会,随后交“三清办”保管直至1985年。时任市博物馆馆长的龚洁获知这套玉器的下落之后,便给当时的文管会打电话,希望能将它们放进博物馆。
        
     为慎重起见,博物馆请来了北京和上海的玉器鉴定专家,对这17件玉器进行估价。随后,博物馆、林氏后人及当时的革命委员会三方出席了捐赠仪式,林氏后人同意将这套玉器捐赠给市博物馆,而馆方参照当时的市场价对林氏后人进行奖励。
        

     且不说奖励金额是多少,龚老告诉记者,如果按现在的市价来估算,单单这只白玉御题薄意山水带盖贯耳扁瓶的身价就上7位数了,而其他16件玉器也件件不凡,各式各样的山子、粉盒、玉瓶、玉杯、配件,总体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有专家认为,这只扁瓶是慈禧太后赏赐给林尔嘉的珍品,但龚老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看过林尔嘉五十大寿时的照片,当时摆满贺礼的桌子上就有这只扁瓶的身影。”龚老说,从时间上来推算,林尔嘉在1924年过五十大寿,但慈禧太后于1908年过世,不可能给他送礼。因此,龚老认为,这只扁瓶应该是富豪之间互相馈赠的重礼。


     【清 乐律石刻井圈】

 
     进馆前曾有人翻墙企图窃取
        

     井圈也能称珍品?确实如此,这个井圈很特别,其面上阴刻了十天干,其中在两个天干之间阴刻小字:宫、商、角、徵、羽(即五音);外壁上还刻有十二地支的篆书和与之相配对的用行书阴刻的十二律。把天干、五音、地支、十二律配对刻在井圈上,这对研究古代音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它出于厦门市周宝巷42号宅内,那是厦门的大名人周墨史先生的住宅。周氏一门是厦门的书香世家,也是教育世家。这个井圈最近才送入馆中珍藏,在没有得到博物馆的保护之前屡遭贼人觊觎,曾发生过半夜有人翻墙进入周宅企图窃取井圈之事。
        

     中华片区拆迁改造的时候,龚老接到了周墨史先生的孙女、好友周菡的来电。周菡告诉他,中华片区拆迁的脚步已近,爷爷的房子很快也要被拆掉,“你来宅里看看,想要什么都可以拿走,无代价送你”。能够将这样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很高的文物无偿赠送,龚老对周菡的风格十分佩服。他当即联系了市博物馆,并叮嘱他们“要快,今天下午就去拿”。馆方人员当天下午就赶往周宅,运回足足一车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这个井圈了,大家围着它绕了几圈,啧啧赞叹,都说是“好东西”。


     【商周石锛】


     沉睡7000年,打石工人带它入世
        

     这是大小依次成序列的一组石锛,共有12件。所谓石锛,其实质也还是12块石头,但可别小看它,它可是厦门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最大的一件长32.5厘米,最小的一件也有16.8厘米,有的作弓背状,侧棱明显,规整美观,大多凹弧刃,一些器身侧缘或刃部有崩疤。
        

     它的历史价值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是商周时期我国粤东闽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青铜文化——浮滨文化的遗物。 该文化主要使用戈、矛、凹弧刃石锛等石器,尊、釜、罐、杯等陶器和戈、矛等青铜器。而我们看到的这套石锛大小成套,是一座大型浮滨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贵为国家一级文物,可称是无价之宝。


     蛇皮袋里,掏出11块石头
        

     它是怎样落户市博的?说来有趣,龚老回忆道,1985年的某一天,厦门外贸宣传科接到一位郑姓女士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家的亲戚手里有些奇怪的石头,需要找人鉴定,“还问我们要不要”,龚老当即与他们约好了见面的时间。
        

     几天之后,一位打石工人在郑女士的带领下来到了市博物馆,身上还背着一个大蛇皮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到了馆内,打石工一把拉开袋口,翻过袋子就要往地上倒,龚老急忙阻止:“别!要真是文物,磕坏了怎么办?”他小心翼翼地把袋子里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放在桌上,原来是11方形状扁平长方的石头,其中最大的一块已经断为两截。
        

     龚老仔细辨认,越看越惊讶——这真像是7000年前闽南先民所用的石锛呢。然而这套石锛应该是12件才对,怎么会少了一件呢?询问之下,文物的主人这才娓娓道来。


     疑是白金,打断最大石锛
        

     不久之前,这位打石工和他的兄弟在南安的水头乡红福村赤坑石窟山上打石,结果在一块巨大的圆石下发现了一个小穴。穴里非常干净,这些石头两两相偎,工整地排列在小穴内,他们数了一下,一共有12块石头。由于其上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兄弟俩也不能断定它的材质到底是什么,一个说这可能是白金,另一个则说是地道的石头。争论不休时咋办?打开来看看不就知道了,于是他们将最大的一块石头给断成了两截,发现果然是石头做成的,一下子失落不已。
        

     不过既然石头排列在这里,那么必有古怪。兄弟俩找到泉州的文物部门鉴定,未果,这才托郑女士送来厦门博物馆。同时,他们还托人把最小的一块石头送去香港找人鉴定,如果能鉴出是宝贝,那就把剩下的11个也都送去香港。


     专家一致认定:国家一级
        

     沉吟了半晌,龚老决定将这套石锛收入馆中。然而说到捐赠,兄弟俩不干了:“我们两人说好了,至少要换到两套别墅的钱,我们一人一套。”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我国法律中明文规定,凡是我国国境内地下出土的文物,都归国有,私人无权收为己有。并且除了市博物馆之外,当时也没有识货的人肯出资买下它们。
        

     几经商量之后,兄弟俩终于同意以每件100元的价格将这12件石锛捐赠给厦门博物馆,龚老同时又掏出100元,作为他们几趟来回厦门的路费———要知道,当时从南安到厦门的路费才1元。40多天之后,送去香港的那个小石锛也来到了博物馆,双方这才交接完毕。
        

     为保万无一失,市博物馆随后请来国家文物鉴定小组对这组石锛进行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五位专家一致认定,这组石锛完全可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制作工艺成谜,遗址消失
        

     这套石锛可说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完整的浮滨文化遗物了。然而它的存在,引发了2个疑问:首先,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文明是非常落后的,这样的条件下,先民们究竟是用怎样的生产工艺将它们制作出来的呢?其次,这些石锛放置在大石头底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龚老派出两位文物专家前往南安水头乡红福村赤坑石窟山现场,却遗憾地发现,这里成了采石场,大圆石已经被打掉,遗址自然荡然无存了。直到今天,专家仍然无法对石锛作出定论,只能说它是浮滨文化的遗存。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