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6 比辐射率
specific radiativity
同一温度下,物体辐射出射度与黑体辐射的射度之比。物体的比辐射率可表示为:
ε=M/Mb
式中:M一一物体在温度T时辐射出射度,W/(m2·μm);
Mb一一黑体在温度T时辐射出射度,W/(m2·μm)。
6.3.27 光导电灵敏度
optical conductive sensitivity
在一定光照条例下,所产生的光电流的大小与材料的光生载流子数目及电极之间间距有关。
6.3.28 电阻灵敏度
electric resistance sensitivity
光敏电阻无光照射的电阻值RD(暗电阻),光照后的光电阻度RP(称亮电阻),则电阻灵敏度SZ可表示为:
6.3.29 相对灵敏度
relatire sensitivity
光敏电阻的暗电阻RD,亮电阻RP,相对灵敏度SS可表示为:
6.3.30 照射特性
photo metric property
光敏电阻的输出信号电压、电流或电阻值,随光照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特性。
6.3.31 响应时间
responsive time
光敏电阻在光照下亮电流达到稳定值所需要的上升时间及遮光后亮电流消失所需的衰减时间。
6.4 生物与化学特性
6.4.1 生物相容必性
biocompatibility
生物医学材料在特定应用中,引起适当的宿主反应和产生有效作用的能力。用以表征材料在特定应用中与活体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行为。
6.4.2 骨性结合
bone adhesivity(bone bonding)
生物相容性植入材料与骨基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达到界面连续性的过程。这种连续性既包括界面上的结构连续性,又包括功能连续性,是植入材料和骨基质间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结合过程。
6.4.3 生物降解性
biodegradation
植入人体的陶瓷材料通过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途径而部分或完全被人体吸收和排泄的性质。
6.4.4 生物力学相容性
biomechanic compatibility
生物医学材料与被替换的天然组织的弹性形变特性匹配的性质。用于表征在负荷情况下,材料和与其接触的组织所发生的形变是否彼此协调。
6.4.5 生物化学稳定性
biochemical stability
材料在使用环境中抵抗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如酶解、细胞吞噬等)而保持不分解、溶解或析出的性能。
6.4.6 材料表面形貌
surface morphology of material
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形态。包括晶粒大小、气孔径、气孔分布、气孔的连通性和表面粗糙度等。
6.4.7 生物组织与材料结合强度
binding strength between tissue and material
植入材料与生物组织之间的结合力大小。常用一定植入试样的拔出力或拔出时的最大剪切应力表示。
6.4.8 生物组织与材料的界面
interface berween tissue and material
植入材料与生物组织间发生作用的薄层区域。在界面上发生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结合。
6.4.9 抗血栓性
antithrombotic function
心血管用生物陶瓷装置在人体正常血液流动状态下,其表面抵抗因凝面作用而导致血液流动状态受阻的性能。与装置形状和血液流动状态及材料性质有关。
6.4.10 体外生物学评价试验
biological evaluation test in vitro
在动物(或人)体外进行的系列生物学评价试验。
6.4.11 体内生物学评价试验
biological evaluation test in vivo
在动物(或人)体内进行的系列生物学评价试验。
6.4.12 骨传导性
osteoconductibility
生物陶瓷材料在植入骨组织缺损部位后,其表面(包括内表面)允许骨组织爬行生长(或长入)的特性。
6.4.13 骨诱导性
osteoinductivity
生物陶瓷材料在植入骨组织缺损部位后,其表面(包括内表面)的特性有助于激活骨细胞生长的性质。
6.4.14 化学稳定性
chemical stability
陶瓷材料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
6.4.15 耐酸性
acid resistance
陶瓷材料抵抗酸性介质侵蚀的能力。
6.4.16 耐碱性
alkali resistance
陶瓷材料抵抗碱性介质侵蚀的能力。
6.4.17 氧化
oxidation
陶瓷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温下)表面或内部发生氧化过程,从而导致其性能变化的化学变化。
6.4.18 还原
reduction
陶瓷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如置于还原性气氛中或在导电状态下)表面或内部发生还原过程,从而导致其性能变化的化学变化。
6.4.19 溶解
dissolution
陶瓷材料在溶液介质中使用时逐渐被分散到溶液中的过程。
6.4.20 分解
decomposition
陶瓷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温下),其中的组分由一种转变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的过程。
6.4.21 抗熔渣浸蚀性
slagging resistance (slag resistance)
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抵抗熔体和炉渣侵蚀的性能。
6.4.22 物理性能相容性
physical compatibility
陶瓷材料与使用环境间物理性能上的相互匹配性。
6.4.23 化学相容性
chemical compatibility
陶瓷材料与使用环境是在化学性能上的相互匹配性。
6.5 催化剂
6.5.1 催化活性
catalytic activity
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程度。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催化活性可以用单位质量(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催化剂所加速的反应的速度常数表示。在均相催化反应中则用每摩尔催化剂所加速的反应速度常数表示。
6.5.2 抗毒稳定性
antitoxic stability
催化剂对有害杂质毒化的抵制能力
6.5.3 催化剂的失活
activity-losing of catalyst
由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体相变化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或衰退,甚至完全失去活性的现象。
6.5.4 催化剂的稳定性
stability of catalyst
催化剂在使用条件下其催化活性保持长久的程度。
6.5.5 催化作用
catalysis
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而不改变该反应的标准自由焓的变化,是对化学变化的一种加速作用。
6.5.6 转化数
turnover number
在每秒钟内催化剂每个活性位上转化反应分子的数目。
6.5.7 结构敏感反应
structure-sensitive reaction
在研究催化剂晶粒大小对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影响时所定义的求构反应。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取决于催化剂的晶粒大小与分散状态。
6.5.8 结构非敏感反应
structure-insensitive reaction
在研究催化剂晶粒大小对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影响时所定义的易行反应。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与催化剂的分散状态和晶粒大小无关。
6.5.9 选择性
selectivity of catalyst
在热力学所允许的化学反应中,能特别有效地加速平行反应或串行反应中的一个反应,在复杂反应中有选择性地发生催化作用的性能。
6.5.10 表面有效利用率
surfac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io
通常测定的反应速度与消除内扩散后所测定的速度之比。用以表征催化反应受颗粒内扩散控制的程度。
6.5.11 催化剂中毒
catalyst poisoning
指催化反应过程中,原料中含有的少量S、As、Se、Te、Pb、P或Sb的化合物吸附在活性表面上使催化剂失去催化作用的能力。
6.5.12 生物催化
biocatalysis
通过酶使化学反应加速与定向的催化作用。
6.5.13 催化剂的载体化
carrying of catalyst
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物质以络合的特种配位体形式同均相络合催化剂结合在一起或通过各种化学键将络合催化剂与其载体相结合的结合方式。
6.5.14 细孔体积
fine porous volume
吸附剂中细孔的体积。
6.5.15 吸附热
absorbing heat
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物理吸附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热一般较低,仅为0.1-0.2eV,化学吸附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热一般较高,可高达几个电子伏特。
6.5.16 微孔吸附
microporous adsorption
由材料中微孔的毛细管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吸附。
6.5.17 吸附曲线
absorbing curve
表示吸附能力随时间、温度或其他物理参数而发生变化的曲线。
6.5.18 吸附速率
rate of adsorption
单位时间内吸附剂吸附物质的快慢程度。
6.5.19 吸附容量
absorbing capacity
单位体积的吸附剂吸附气相、液相或固相物质的最大容量。通常用来表示吸附物质的吸附能力的大小。
6.5.20 静态吸附
static adsorption
恒定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吸附。
6.5.21 物理吸附
physical adsorption
吸附前后吸附剂本身的物理性质不发生改变的吸附,类似气体的凝聚,借助范德华力将吸附原子与衬底原子结合起来,吸附热低,仅为0.1-0.2eV,脱附能与吸附热相等。因此,物理吸附层仅在极低温(例如T约100K)下稳定。
6.5.22 化学吸附
chemical adsorption
吸附物质后,吸附剂本身的物理性质改变的吸附。类似化学反应,借助离子键、化学键或金属键将吸附原子与衬底原子结合。因此,吸附热高,可高达几个电子伏。在吸附原子与衬底之间有电子转移或公有化,具有选择性。化学吸附常以物理吸附为先导。
6.5.23 气相吸附
gas phase adsorption
被吸附物质是气相的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形式。
6.5.24 吸附等温式
equithermal formula of adsorption
表示等温条件下吸附剂吸附能力随各种物理条件发生变化的方程式。
6.6 无损检测与寿命预测
6.6.1 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在不破坏材料构件的条件下,检测性能,藉以判断工件的使用寿命,预测其使用期限,或评定其损伤后修补的可能性。
6.6.2 浸透试验
impregnation testing
利用材料固有的特性或缺陷,对液体吸入程度的不同来观察其表面性能的试验。
6.6.3 表面着色法
surface colouration method
将材料浸在着色液(如甲基红溶液)中,取出并去除表面多余着色液后,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表面缺陷的方法。
6.6.4 表面萤光法
surface fluorescence method
将材料浸在萤光液中,取出后去除表面多余萤光液体,再用紫外线照射并观察表面缺陷的方法。这是检查材料表面缺陷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6.6.5 射线检测
ray inspection
它是显微聚焦X-射线法、X-射线计算机层析照相技术(X-CT)、中子射线照相技术、电子射线照相技术等测试方法之总称。
6.6.6 显微聚焦X射线法
micro-focusing X-ray inspection
用微小焦点的X射线透过物体,根据射线衰减不同来检测的试验方法。若焦距为5-10μm,可检测20-30μm的气孔或夹杂物,但不能表示缺陷在厚度方向的分布。
6.6.7 X-射线计算机层析照相法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ethod
简称X-CT法。通过收集样品所有方向X-射结透过的数据,根据物体横断面的一组投影的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可得到物体横断面的图像,以此来检测缺陷的位置和大小的试验方法。
6.6.8 电子射线照相机 electron-ray tomography method
透过透过物体的电子数量的分布来检测其中缺陷的方法。
6.6.9 中子射线照相法
neutron-ray tomography method
利用低能(热)中子束垂直穿透需要检测的物体,然后通过测试中子束强度(被吸收的量)变化来测定材料内部结构的测试方法。
6.6.10 X-射线无损检测
X-ra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亦称X-射线图像法。利用X-射线对各种材料及缺陷的穿透能力的不同,造成在底片上感光程度的不同的原理,以判断材料内部缺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