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努力,南宋古船“南海Ⅰ号”今朝全身出水。据悉,整体打捞以前,船上已经打捞出金、银、瓷器等器物6000多件,船里所有的文物估计在6万件到8万件之间,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
从最早的具有异域特色的金腰带,到近期展示在大众面前的一对鎏金龙纹环形物;从粉盒、胭脂盒到宋代篦梳,无不勾起人们对船上宋人生活的想象;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则令多年研究瓷器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学术界对“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的争论已有多年,有学者因“南海Ⅰ号”上文物多而称之为“海上敦煌”,更多学者认为,很难用钱来衡量“南海Ⅰ号”的价值,船上“即使一颗果核也是宝”,因为其传递的文化信息很重要。
毋庸置疑的是,从已经出土的宝物看,“南海Ⅰ号”堪称“宝”船。下面,本报记者将带领读者进入这艘宝船的世界。
“南海Ⅰ号”船板
描述:据推算,“南海Ⅰ号”古船长约30米,宽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南海Ⅰ号”古船的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300吨。其木质坚硬完好,虽沉睡海底800余年也没有明显的腐蚀,实属罕见。
点评:根据古船碎裂部分出水的木块看,这些木块的材质部分是马尾松木,而马尾松多见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有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制造出来的,而当时福建盛产马尾松,再加上福船是尖头船,因此“南海Ⅰ号”很可能是福船。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席龙飞说,从外貌看,如果“南海Ⅰ号”是广船的话,其重见天日后将很壮观,因为广船非常有特色、有气势。
铜镜
描述:表面已经氧化,镶嵌于凝结物当中,直径约13厘米。
点评:铜镜出水后,考古人员分析认为,有铜镜、朱砂、小金手镯等印证,可以推测当时船上生活着女性,而且这位女性地位不低,可能是船主的妻妾。而杜玉冰推测,如果真有女人在船上,船主更有可能是外国人,因为中国在古代有携女性出海不利于出行的观念。
鎏金龙纹“金手镯”
描述:数量为一对,质地为鎏金龙纹金手镯,出水后仍显黄金本色,只有手镯的两头接口处部分呈氧化后的黑色。该手镯重达4两,直径约11厘米,龙形花纹有中国传统特色。
点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从“鎏金龙纹手镯”的花纹来看,其雕刻的线条和图形较为粗糙,有可能是尚待精细加工的半成品。而且它们不一定是手镯,而可能是扣在古代大门上的一对“拉环”或门箱的把手。首先,这对“手镯”的尺寸比一般的手镯更大,按现代成年男性的手臂粗细,手镯直径一般六七厘米,而“鎏金龙纹手镯”直径却有约10厘米。其次,在“手镯”的两端“龙头”处,还留出了凹下去的环状部位。此外,“手镯”上的“龙纹”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龙的形象并不相同,更像是蛇形的花纹,其两端就像两个蛇头。杜玉冰表示,如果该“手镯”是门上拉环的话,那它应该与其配件并存。若今后在对“南海Ⅰ号”发掘时能发现有散落的配套器物,就能证明它就是“拉环”。
观音像
描述:在今年的水下探摸清淤阶段,出水了一件观音像。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其为青石石雕,颜色发黑,体积较小,高度约5厘米,底座有两排4个小孔。沉船上发现观音像,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为什么会在底部有4个小孔?是否为船员在船发生事故时遗落的?
点评:据魏峻介绍,经初步断定,该观音像应该为古人颈项或其他部位佩戴的饰物。他称,此观音像与今天人们习惯佩戴的观音像大小相似,但孔却不是钻在观音像头部,而是在底部。为什么会在底部呢?古人也许有着与今人截然不同的戴饰物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佩戴者可能信仰佛教,用来保出海平安。
果壳
描述:在2002年试掘时出水,颜色呈黄色,与核桃类似,但表面看上去很光滑,又与核桃不一样。
点评:这些果壳是中国水下考古人员目前发现的唯一植物果实,由于发现的数量很少,并且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不知道它的种属和分类。
铜钱
描述:“南海Ⅰ号”目前已出水了上万枚铜钱,其中不乏皇宋通宝、元祐通宝和治平元宝,还有一枚字迹模糊不清。此外,在清淤过程中还发现了汉代的五铢钱。
点评:南宋时,铜钱曾是被严令禁止出口的货品。由于制作精美,便于携带,当时的亚、非国家特别喜欢宋钱。南宋政府虽严格限制,但商人还是想方设法将铜钱带出中国,因此这些铜钱既可能是常备的货币,也可能是当时“走私”的货品。
胭脂盒
描述:在2002年的试掘中,曾出水了不少胭脂盒。这些胭脂盒呈白色,大多为德化窑系的青白釉粉盒。胭脂盒是女人化妆的用品,而这些瓷器在“南海Ⅰ号”出现,难道说明船上有女性?
点评:胭脂盒是当时出口瓷器的一种,且目前发现的数量不少。据杜玉冰女士介绍,宋代的粉盒在西沙沉船遗址中曾被大量发现。胭脂盒肯定是女人化妆用品,但船上是否真有女性?目前发现的胭脂盒并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出水数量很多,那么“南海Ⅰ号”上的这批胭脂盒应是船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