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收藏的几千个酒瓶里,珍藏着一只产于50年代的山西竹叶青瓷酒瓶,这只看似普通的酒瓶,曾经演绎着一个与母亲有关的动人故事。
我退休后,以收藏酒瓶为乐,但由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缺少艺术细胞,对许多酒瓶的历史文化涵义理解不深。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经常光顾一些博物馆,学习有关历史、陶瓷、艺术、美学、书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2003年1月18日,我来到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学习有关古钟、编钟的知识。适逢双休日,讲解员们都休息了,我只好一人细细看,慢慢记,但仍遇到不少难懂的问题,正在为难时,一位看门的女临时工自告奋勇要当我的义务讲解员,我对她的知识能力虽有怀疑,但还是欣然接受了。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讲解竟然娴熟流畅、生动感人,一些细微之处也能娓娓道来,居然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转变了我对她原来的看法,同时对她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心。经交谈,我知道她姓降,年近60岁,还是朱元璋的后裔。她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博物馆时间长了,耳熟能详,加之勤奋好学,慢慢也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进行讲解。当她知道我学习古钟知识是为了收藏酒瓶所需时,也感到惊讶和为之感动。随后,她突然想起什么,说家里有一个老人留下的竹叶青酒瓶可以拿给我看看,约好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如约而至,她小心翼翼地拿出酒瓶,再三说这个酒瓶太普通了,不知我喜欢不喜欢。我同样小心地接过来,仔细端详着。这确实是一个外形不起眼的瓶子,而且瓶身有一明显的被粘接过的长裂痕,瓶面画着清高摇曳的青竹图案,并配诗一首:“三杯竹叶青,一曲赐鸡弦”。从酒瓶的年代、纹饰、书法和诗意来看,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不知为何酒瓶上还贴着一张格外醒目的红色剪纸。降女士看出我的疑惑,慢慢讲出这酒瓶的来历。
她说,这是50多年前,一个男孩的父亲生前喝酒剩下的瓶子,男孩的母亲舍不(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得扔,一直用来作为花瓶插花装饰简陋的小屋。1958年,在那男孩1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伤心至极,每天含着泪水把酒瓶擦了又擦,摸了又摸,以寄托哀思。她把瓶子放在案板上,祈求没有父亲的孩子今后“平安”(“瓶”和“案”的谐音)。然而,第二年男孩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过早失去父母的男孩精心保留着这只饱含父母情丝的瓶子,每每触物生情,孤独的孩子便难以自已,这个酒瓶就这样一直伴随男孩长大成人。再以后,降女士嫁给了这个失去家庭温暖的男人。结婚时,降女士的妈妈亲手剪了一幅大红的“牡丹双喜寿桃”图,贴在这只洁白色的小瓶上(见图),希望两个新人将来荣华富贵、喜事连连、健康长寿。在降女士的母亲去世前,嘱咐女儿以后再搬新房时,要先把酒瓶和案板放到新房里,然后再搬家具,这样上天会保佑平顺安全。
如今,降女士的母亲早已去世,降女士自己也早当了妈妈,熬成了婆婆,可那撩人心绪、洋溢着母爱的酒瓶,一直端端地摆在降女士家中最显眼的地方。它是这个家庭的共同财产和永远的话题,保存这只酒瓶是他们一家对两个母亲的深深怀念,是世上最温暖、最无私的爱在他们心中的美好延续。
降女士的故事令我动容,更使我出乎意料的是,她决定把这个寄托着两个母亲心愿的“传家宝”赠予我,不知她昨晚是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才作出这个决定的?我不忍心接受这份重礼,但她却异常平静地说这是因为被我的求知精神所感动,是对我收藏酒瓶和研究酒瓶文化的真心支持。
如今已经4年过去了,这只酒瓶一直放在我书房的显眼位置,它的收藏价值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变得极为珍贵。这个沉甸甸的酒瓶,一直不断地提醒我要孝敬父母、善待他人;提醒着我要收藏酒瓶必先收藏天下美德;每当我轻轻摩挲擦拭着这只曾经破碎过但装满了母爱的酒瓶时,湿润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既模糊又清晰的身影——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