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走进瓷都德化,只见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县城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一些中等城市;可出了城关,映入眼帘的就是无边的悦人绿色。德化县在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十强的同时,仍能使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全省首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德化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构建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宏伟蓝图。
(一)好字当头谋发展:循环经济的德化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让德化无比振奋。因为德化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了20多年,齐心协力打造了“1+3+1”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
经济、社会、生态实现三赢发展
近年来德化在壮大陶瓷产业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了城关以陶瓷业为主、东半片以旅游业为主、西半片以矿业为主的三大经济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德化开始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优先把生产要素投向城区,使城区聚集了全县90%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近60%的人口,城区也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人才中心,成为全县各行各业发展的“火车头”。虽然德化是泉州市最偏远的一个山区县,然而其城镇化水平却达到56%,远远高出全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
人口往城区聚集,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生态资源存量迅猛增长,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7.3%;另外,城区公共资源利用率得到放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三大循环引领科学发展之路
选择陶瓷业为支柱产业,德化人矢志不移,可“林瓷之争”却成为发展难题,于是德化县率先在全国进行陶瓷窑炉技术改革,研究建成电热窑、油窑、液化气窑等新型窑炉,结束了以柴烧瓷的历史。烧瓷燃料结构的变化,给德化县林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93年的53.9%提高到现在的77.3%,森林立木蓄积量从86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近千万立方米。封山育林直接保护了晋江、闽江;丰富的水资源,又带来了电能,突破了陶瓷支柱产业的用电瓶颈。产业间循环使德化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陶瓷次品的处置问题长期困扰着瓷都人。德化积极推广产业内循环,引导陶瓷企业通过各种技术创新和科学配方,对陶瓷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开展资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企业内循环更让老板们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通过挖掘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潜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等新技术,引进和使用最新耐火材料、油嘴,设计自动控温窑体,德化陶瓷业目前实现节能25%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15%以上,产量提高30%以上。同时德化还引导使用清洁能源,广安天然气公司已向130多家企业供气,日最高供气量达18万立方米。一年下来,因废瓷、废水再利用冠福家用有限公司就可节约300多万元。难怪该公司董事长林福椿会说“节能减排也能产生效益,已经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绿色消费渐成瓷都自觉行为
在位于氵产溪下游的德化城市污水处理厂,笔者看到,由污水管网收集的污水浊流,经过一沉池、二沉池的处理消毒,重又流入氵产溪时,已经恢复了清澈明净。
为实现社会废旧资源的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德化不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已于今年6月投入运行;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并配套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沿江乡镇垃圾填埋场,开展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沼气,发展立体养殖业。德化还建设废旧物资回收交易中心,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并积极倡导市民绿色消费水电、液化气等能源。如今绿色消费深入人心,已成为德化上上下下的自觉行为。
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力争前列的德化速度
德化,坐落在泉州最北的山城,虽说没有沿海城市那般繁华,然而,循环经济使这座古老的瓷都正在缓缓释放出巨大能量。
自德化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德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大产业”、“四个集中”、“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实现了本届县委工作的良好开局。
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德化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抓支撑带动,抓优化升级,抓难点突破,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由2005年全省各县(市)第16位上升至今年第14位,位居41个山区县(市)第6位。
强化自主创新,打造品牌经济使德化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稳步发展,传统瓷雕和西洋工艺瓷得到了巩固,同时日用陶瓷和科技陶瓷比重不断加大,冠福家用A股成功上市,成为陶瓷企业上市成功的典范。1—11月全县陶瓷产值54.23亿元,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陶瓷产值49.36亿元,增长29.7%。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在陶瓷业的带动下,德化的矿产业和以房地产、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也齐头并进。德化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重要的高岭土、铁矿、黄金等原料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矿山企业120多家,1—11月全县矿产业的产值13.8亿元,增长7.5%,其中规模以上矿产冶炼业产值9.42亿元,增长31.9%。矿产业已成为德化的第二支柱产业。德化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出台一系列扶持壮大旅游业的优惠政策,促使旅游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使德化人民受益。在佳美公寓A座406房江传明家,宽大明亮的客厅着实让人感到气派。江传明从1993年进城务工,现在他成为德化县“幸福家园”安居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这项工程已经使德化近5万名进城农民和外来工圆了住房梦,在城里安居乐业。此外,政府引导零星散落在偏僻山区的村民向城关有序迁移,已有2000多户6000多人落户“幸福家园”。目前,德化大城关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品位不断提高,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0.8平方公里达9.3平方公里。
城里的光景让人羡慕,农家的生活更是不赖。走进距德化城关几十多公里的汤头乡岭脚村,四周青山环绕,房前绿水相偎,仿佛置身于桃花源。当地农民种田、养殖、放牧,上山摘野菜,下田捡田螺、捉鱼……收获颇丰。据了解,德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2006年以来全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达2.3亿元。
2008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德化的公路建设喜讯频传: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顺利推进,省道206线赤水岭至双格岭路基工程完成,九仙山隧道贯通,省道203线城关至雷峰路段提级改造已完成施工图纸设计。不久后,地处我省中部的德化今后的区位优势将十分突出,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迅、能源网络将助推德化快速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及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的信心和决心。在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共德化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德化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确保2012年、力争2011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全省山区县中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德化,昔日寂寥的小山城,如今已崛起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德化打造了循环经济的德化模式。也许只要再过五六年,当我们走进德化,就会看见德化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初步实现,德化人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用力争前列的德化速度,再次奏响时代的强音。(文/黄鹏辉图/王双季)
(二)全力打响“中国瓷都·德化”品牌
去年以来,德化县全方位推进“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宣传的系列策略,在媒体上多方面宣传塑造“中国瓷都·德化”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延伸阐释德化陶瓷文化特色,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互促互动格局,丰富了“中国瓷都·德化”的品牌内涵。
政府搭建平台拓市场
上个月中旬,“中国瓷都·德化”富贵红厦门营销中心设立,使德化县政府今年在全国授予设立的营销中心达到9个。专家分析,这种政府搭建平台,通过异地设营销点打“阵地战”的做法,不但可以让德化瓷器落地生根,还可以更好地打开德化瓷器的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