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艺术宫的展厅里,我们朝圣者般地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前驻足,不敢高声语,唯恐惊扰一颗颗圣洁的灵魂。记得海岩在讲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如果哪天他不再写小说了,希望大家忘记他这个人,只要还能记得他的书,那就够了。而参观完了陈仁海的中国白艺术宫后,想说的是,我们不仅记下了仁海的作品,我们更是记住了仁海这个人。
仁海是热爱生活的。在谈及中国白的艺术创作时,仁海说,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首先要有一颗对生活积极热爱的心。生活赋予创作不断的源泉,只有真正的用心感受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他说,他一直努力在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地让他表达生活表现艺术的载体,德化会说话的泥土让他实现了这一梦想。让手中的刻刀窑中的炉火把泥土变成一件件会说话的艺术品,那是一种心灵与艺术结合的快感。
丰富的生活积累扎实的艺术功底使仁海的艺术创新之路走得坚定稳健。谈及2004创作“省长的三件礼物”中的《磨杵成针》时,仁海的兴奋之情仍然溢于言表。他说,当初卢展工书记授他创作这三件作品时,其中一件作品主题为“托起明天的太阳”,造型为一双大手托起一轮太阳。仁海说,无论从主题还是造型来看,都能够充分表达了卢书记对香港福建中学的希望。可是,他总觉得这样的构思似乎缺少了什么。经过反复推敲,仁海决定用“磨杵成针”的构思来替代“托起明天的太阳”。当仁海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卢书记的时候,竟然得到了卢书记的大加赞赏。卢书记赞扬了仁海,说他勇于创新,立意新颖深刻。
如今,在艺术宫显眼的角落里,《磨杵成针》仍然不断向我们诉说着“磨杵成针”的故事。仁海说,每每创作一件好的作品,那都是一种恋与爱的激情释放。他倾尽心力创作艺术精品,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观者有充分的想像空间,赋予瓷雕艺术作品永恒的魅力。
细心的观赏者可能发现了,在仁海的作品中,关于主题命名,仁海大多用了四个字。而1999年的迎接澳门回归的《母亲,我回来了》这件作品,仁海却用了六个字。看出我们的疑问,仁海的眼里有深情的眼光流露,他说,他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内心里有一种对母亲最深沉的爱。他说,他在家中排行老六。是父母含辛苦茹苦将自己抚养成人,借着澳门游子的形象,他最想表达一份埋藏在心底里的对母亲的深恩。我们发现,在仁海的内心世界里竟有着一份最柔软细腻的感情,那就是爱,对母亲的爱。在母亲面前,即便你是大师,你也永远是个孩子。艺术家的情怀融在了母亲的深恩里,母亲,我是老六,《母亲,我回来了》。你,我,他,大家,读懂了吗?
越走进仁海的内心世界,我们越是感佩他的那份艺术情怀。当我们问仁海,在这么多年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你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时。仁海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倾尽心力创作的。他说,“中国白”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全体“中国白”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晶。在他的眼里,每一件作品都是他钟爱的。当然,在众多作品中,确实有一件作品最能代表自己的心声。仁海显出几份神秘,要我们猜猜看。过了一会儿,看到我们仍存疑惑,仁海宽容地笑了笑,用手指了指那件“欢喜就好”的作品。那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弥勒佛造型,弥勒的左手高高向上举起。在弥勒佛的右手腕上,我发现了一颗黑痣。佛,会长痣吗?我有些好奇地搜寻陈仁海的右手腕,果真,在仁海裸露的右手腕上确有一颗与弥勒佛手上一样的黑痣。呵,仁海,早已不露痕迹地在弥勒身上刻上了自己的印痕。
“欢喜就好”,“呵呵”,仁海总是那么喜欢微笑。一如弥勒的平和恬淡憨态可掬。俗话说“文如其人”,从仁海的作品中,我们更多地感悟到了他那平和的心态以及那颗不受世俗浸染的心灵。他的作品传递给我们更多跟善良本真有关的信息。艺术家的心海,那真是一个比瓷雕作品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