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站在记者面前的林震宇,带着一副眼镜,穿着新会一中的校服,样子跟普通的高中生并没有什么两样,很难想象到眼前有些秀气的他喜欢钻进各种史籍,对古旧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兴趣,积极关注本地文化,走出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发现百年县衙告示碑
林震宇是新会一中的高二学生,虽不到18岁,却深为新会一些文化界人士所赞赏,认为“后生可畏”。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林震宇家中,在谈及新会本土文化,尤其是新会有关古建筑文化时,他侃侃而谈,让人刮目相看。
记者早前略听闻林震宇的事迹:因为他的努力,新会一中校内一块被错当为铺路石的清代新会县衙告示碑,得到校方的重视,妥善保护起来。提及此事,林震宇笑着说,新会一中以前是新会县衙所在地,而且地处城区中心地带,文物古迹众多。这块告示碑在被发现前,一直“躺”在新会书院第二进的庭院内,被错当作铺路石。
林震宇发现这块县衙告示碑,当中还有一番故事。原来,有一次,他来到新会书院,当时书院关着门,他踮脚隔着窗口往里面张望,无意中发现书院内一块铺路石似乎刻满字。下一次进入新会书院时,他惊讶地发现铺路石竟是富有历史价值的清代新会县衙的告示碑:清朝时本县冲式村林姓与天台村戴姓(两村均在今双水镇小冈),因土地归属问题多年诉讼不断,甚至发生械斗等事。当时的新会知县聂尔康为此案作“终审”判决,并勒石于县衙前,以此宣示世人,“晓谕永垂不朽事”。
“这县衙告示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他告诉记者,当时的知县聂尔康,公正执法,还特别指出“同乡共井,当以和睦为先”,教化世人,匡正时弊。他认为,在晚清污浊的官场里能保持这种清正廉明的为官准则,实属难得,富有意义。为此,他通过书信的方式向校方反映情况,事后,学校经多方咨询,于去年6月把该碑撬起,并妥善保护。
珍藏碑石讲述新会旧事
林震宇收藏了两块刻有文字的碑石,这些都是他在外面偶然发现并捡回家的。记者看到,这两块碑石都是由黑色端石所造,一大一小,已有些残缺,其中,小的那块碑石刻字不多,上面是一些人名,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内容。至于大的那块碑石,文字较多,所讲述的竟然是几百年前新会的一件文化旧事。
记者看到,大的碑石上面写满了行书,碑石的上半截已缺失,只看到碑石下半截的内容。在碑石首行写有“男亮采勒石”,文中多次提及新会学宫、大云寺等字句,此外还有莫姓和何姓的人名,其中,碑文感叹世人“施千金于寺观而不能奉数十金于圣庙”,希望世人对新会学宫进行重新修葺。
“立碑者应为读书人。”林震宇分析说,明朝盛行用端石刻碑,至清代逐渐以麻石取代,因而可基本判定该碑石应立于明朝前后。从内容来看,文中所记述的是当时世人宁愿花耗巨资去修建大寺庙,而不愿花钱去整修被奉为“圣庙”的新会学宫,进一步可推断该碑所立时间为历经战乱之后的明末清初期间。他说,那时新会历经改朝换代的战火洗礼,满目疮痍,百业待兴,宗教盛行,所以人们花钱整修了大云寺,立碑者才有希望世人重视儒家文化教育、整修新会学宫的念头。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块碑石对研究新会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珍藏。
把陶瓷碎片当宝贝
林震宇不但喜欢藏碑石,还藏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宝物。采访当天,他从卧室内搬出一个盒子,里面除有一块已经生铜锈的铜镜外,其它竟是一块块陶瓷碎片。
“别看它们是碎片,但都是好东西。”林震宇眼睛开始闪动着光芒,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拿出碎片,一边向记者讲述这些碎片的来历。原来大部分碎片都是他读初中时在会城城区的山头、工地捡来的,他能鉴别出每一块碎片大致的朝代。他说,除了一些陶瓷底面标有年份外,还可从陶瓷的质地和表面花纹、图案风格来辨别,比如一块画有人物图案的瓷碗碎片,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眼睛好像眯起来一样,可判断该瓷碗为清朝康熙年间所制。
在众多陶瓷碎片中,有一个土黄色的陶制圆形酒壶是少数样貌较为完整的“宝贝”。该酒壶很小,酒壶盖子已不见,质地较为粗糙,是他在读初二那年在会城龙兴花园附近一工地捡来的。他告诉记者,该处在明清时建有惠泉亭,是新会文人墨客经常聚会的地方,饮酒吟诗固是常有之事,“说不定这酒壶是哪个落魄诗人饮酒用过呢?”他笑着说。
此外,林震宇还用一个袋子装了数十块陶瓷碎片,这是新会区博物馆的一个工作人员送给他的。他说,这数十块陶瓷碎片虽然不值钱,但都是在新会出土的,从唐代至清代的都有,从中可看出不同朝代陶瓷的发展变化。
好奇心让他越走越远
林震宇虽然年纪轻轻,但喜欢历史、关注新会本土文化,至今已有近10年时间。他告诉记者,他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喜欢寻根问底,希望发掘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故事,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在这条路越走越远。
他回忆说,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埃及金字塔的介绍,金字塔留下的种种谜团让他兴奋不已,并观看了大量有关书籍。很快,他由埃及金字塔认识到世界的“七大奇迹”,后来又观看了不少世界历史方面的书籍。真正让林震宇开始关注本地文化,却源于他妈妈的一句“牢骚”,当时妈妈看到儿子只看世界历史方面的书籍,希望儿子也多看看中国历史的书籍。林震宇接受了这个意见,开始兴趣逐渐转移至中国历史文化。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林震宇又对新会本土文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还结识了林福杰、林文斌、陈福树等新会文化界人士,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