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了千年制陶传统的长沙铜官镇,窑炉烟囱带着几许青烟,矗立在成片的白墙琉璃瓦房屋之上
胡武强家烧陶的龙窑,他的女婿在炉前照应着窑火
端详着收藏的千年长沙窑陶器残片,胡武强沉浸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为新制作的陶器描画纹样
新一炉陶器正在烧制,被窑火映出光亮的眼里,闪耀着胡武强的铜官窑之梦
元旦后的一天,从龙窑炉口泛出的火焰红光,在胡武强老人的瞳眸里摇晃。
从上午8点开始,窑火已经烧了好几个小时。“现在是预热,只能烧小柴。到下午6点再开始加大火。”胡武强一边说,一边往炉膛里添柴。
今年春节之前,胡武强的铜官窑陶艺作品展就将在长沙的美庐美术馆展出,这位制陶老艺人正在烧制又一批作品,为自己的展览精心做准备。
铜官镇在长沙城以北的湘江下游,在盛唐时期,铜官的“长沙窑”曾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当时这里方圆十里烟囱林立,陶瓷业盛极一时,并且是釉下彩的发源地。而后随着战乱变迁,长沙窑的技艺精髓也大都失传。
从摆满许多陶器的陈列架上,胡武强拿起一块在长沙窑遗址上捡到的残破陶罐:“你们看,这釉色,这器型,几多漂亮,它已经有1000多年了!”面对手中的陶器,这位63岁的老人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胡武强出身铜官陶艺世家,年轻时开始随父亲学习制陶,几十年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要重新找回失传的盛唐“长沙窑”技艺。为此,他反复摸索,多次试验,常年痴迷地围在陶窑边不弃不离,不少人都笑他是“窑神经”。但就是凭着这样的倔劲,许多唐代的制陶绝技终于在他手里又得到了恢复。
唐代釉下彩“鸡血红”,烧制难度极大,历来极为珍贵。在多年的摸索中,从釉料配方到烧窑火候,胡武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找到了烧制“鸡血红”的技术奥秘。2003年,他用此技法烧制的陶艺作品《火凤凰》,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评选中夺得金奖。胡武强也得到了人们“铜官窑惟一传人”的美誉。
让曾经辉煌的长沙铜官窑再次振兴——多年与陶器打交道,胡武强的脑海中的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他希望办一个展现铜官窑经典技艺的陶艺作品展,来让人们重新认识铜官。10年前,胡武强就开始为这个展览做准备了,他运用唐代的长沙窑技艺重新创作,至今已烧制了几百件高质量的作品。
胡武强家的后院,茂密苍翠的竹林如华盖般掩抑着一座横卧的龙窑,这是铜官最典型的传统陶窑,窑火常年不断。龙窑的四周,散落着许多破碎的陶坯和陶器,多年来,胡武强在这里为他的“铜官窑”之梦而忙碌,留下了这些印记。这里也是胡武强创作的无数精美铜官窑陶器的“出生”地。
2007年,长沙新建了一家美庐美术馆,反映湖湘文化的选题成了这家美术馆推出的重点。他们特意提供专门的场馆,准备在鼠年新春之际展示胡武强的“长沙铜官窑”陶艺作品。胡武强多年的夙愿也终于得到了落实。
胡武强打开手里的展厅图纸,看着陶器陈列在展台上的效果。那一尊尊陶器,在胡武强眼里仿佛都是有生命的精灵,依附着他多年的精神寄托。不经意间,他脸上透出了一丝宽慰的笑意。(红网记者 明健飞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