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最大家电产业集群升级全面启动,开辟粗放发展转为集约发展的新
如果把1978年转产电风扇的顺德农机厂视为开始,顺德家电产业即将迈入三十而立之年。
在这30年的时间里,顺德家电业从小到大,在海内外攻城掠地,开枝散叶,形成近千亿元产业规模的同时,也迎来了国际贸易壁垒波澜迭起、本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频涨等新一轮发展的新挑战,产业持续发展需要新动力。
类似“顺德家电”这样需要升级、提升竞争力的传统产业集群,在佛山有30多个。它们有着各自精彩的光荣史,又几乎同时遭遇发展的瓶颈,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主动升级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已迫在眉睫。
今天,我市将在顺德召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工作会议,市政府将与省经贸委签订《省市联手推进家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佛山产业基地)框架协议书》,全面启动佛山家电产业集群的升级。
32个专业镇享誉海内外1979年,香港“胸围大王”罗杰伦在南海盐步设立丽斯内衣厂,以“三来一补”的形式加工内衣出口。该厂的员工学会技术后,纷纷独立开厂,创办了奥丽侬、美思、俪妍等众多企业。20多年后,盐步拥有89家内衣生产企业,形成较大规模的原辅料市场,聚集了众多内衣设计、经销机构,一跃成为“中国内衣名镇”。
“在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看来,盐步肯定是标准的产业集群。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说,佛山早期的产业集群相对集中在镇街范围内,形成“一镇一品”的格局,因此被称为专业镇。
虽然官窑玩具、平洲鞋业、里水袜业等专业镇,最初也是由外资企业带动形成,但佛山大部分的专业镇还是以内源型经济为主。改革开放伊始,珠三角民间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大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不少佛山人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石湾是千年陶都,当1983 年从意大利引进第一条辊道窑生产线后,拉开佛山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序幕;解放前就在省港两地从事小冶炼的大沥人,1984年率先开办了谢边型材厂;素有织布传统的西樵人,办起了化纤织布厂。至今,佛山经省认定的专业镇有32个,其中工业专业镇29个,产
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使其影响从镇域延伸到周边甚至海内外。“产业集群对企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通过与周边企业的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说。产业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推动了佛山工业经济的发展。2006年各种产业集群创造全市一半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佛山陶瓷、顺德家具、澜石不锈钢等众多产业集群自然形成的区域品牌,更让“佛山制造”闻名海内外。
产业集群粗放扩张 面临诸多发展瓶颈
细数佛山30多个产业集群,会发现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其粗放式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起,出口到欧盟的佛山空调又多了一项生产成本。欧盟的环保指令,要求空调须使用不破坏大气层的R410A制冷剂,而这种制冷剂的专利掌握在霍尼韦尔、大金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手中,佛山空调企业及其供应商不得不向它们支付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像这些空调企业一样没有主动权。企业只能为跨国公司做贴牌生产,挣取少许加工费,影响了佛山区域经济竞争力。市经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佛山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般在180~190之间,而深圳、广州的企业在200以上。
在过去30年间,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佛山各大产业集群依*低成本进行集聚,如今这种粗放型模式正遭遇越来越多的阻力。格兰仕集团副总裁曾和平说:“2000年以来,铜价从每吨三万多元飙升到九万多元,石油价格从每桶20多美元飙升至近百美元;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退税率下降4%,使企业生产成本至少增加了30%。”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日益频繁,佛山企业依*低价开拓海外市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集群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禅城,全区共有115家陶瓷厂、188个喷雾塔。虽然其中不少厂已实施清洁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硫浓度达标,但这么多陶瓷厂聚集在一起,排污总 量仍然超出了环境容量。2006年,禅城陶瓷厂共耗电15.21亿千瓦时,耗油55.11万吨,排放二氧化硫7075吨、粉尘750吨。
“陶瓷产业曾为解决劳动就业、提高村民收入作过突出贡献,干群心中已形成难以割舍的‘陶瓷情节’,但它多年的粗放发展也给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禅城区常务副区长刘宏葆说,陶瓷产业集群的调整提升已是迫在眉睫。
产业集群优化升级进行时珠三角环境容量、资源、土地等各方面的挑战,对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市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合作,开始建设西樵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项目,拉开佛山产业集群升级的大幕。
针对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的现实,双方共建了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教育和培训、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配送等五方面的服务。示范区的建设已取得积极效应,在这两年的“中国流行面料”评比之中,西樵每次都是全国入围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
为了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广东西樵纺织产业基地投入近5亿元推进“三统一”即统一供水、统一供气、统一污水。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佛山市近年来启动了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建设。大部分都采用了类似西樵的模式。目前全
市共有国家级产业升级示范区2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6个(占全省的1/6)。全市已建立以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要模式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22个。
为鼓励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我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产学研专项资金都对此进行资助。2006年还出台了《关于佛山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意见(试行)》给予系统的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我市一批以集约型、科技型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比如:通过招商引资我市已经聚集了300多家汽车零配件企业,一个工业总产值约100亿元的汽配产业集群正在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海经济开发区、顺德工业园区、三水工业园区崛起。
从“打工经济” 转向“老板经济”
市政府顾问团成员刘冀生指点佛山企业蜕变之路
本报讯记者仲宝、曾庆斌报道:昨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市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刘冀生,在市经贸局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到佛山部分企业调研,并与企业家展开座谈。
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家代表都是来自佛山的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刘冀生将企业的发展历程描述为四个阶段:三年“入门”;八年“入道”;三十年“入化”;五十年“入定”,每个阶段都有大约60%的企业被淘汰,最后能够到“入定”阶段的企业只有1%左右,每一个阶段的突破都充满了风险,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佛山有相当一部分中型企业都处在“入道”阶段,正向着“入化”阶段发展,这一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在管理和资金两个方面。
许多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式的工厂做起的,发展到今天,刘冀生认为,再用小作坊的“指挥式”管理就行不通了。企业家必须有战略眼光,转变管理思想,制定出3~5年的战略规划。他将企业的发展比喻为登山,爬得越高,越要为自己换上好的装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才能够让企业爬得更高、看得更远。
有企业家反映说,企业要发展要转型,当初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员工身处管理层,但不能学习提高,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批人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刘教授提醒企业参照“金色降落伞”制度,用“设闲职,给高薪”的方式来处理,用资金成本换取高效的管理团队,管理层的蜕变是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
商业模式的转变是企业蜕变的必经之路,佛山有相当多的企业都是从事加工贸易,随着原料价格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加工的利润正在被摊薄。刘教授提醒企业应该抓住价值链的高端,抓住设计、研发,抓住营销环节,从“打工经济”向“老板经济”转变,这也正
符合了佛山市的“五阶段”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