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境内已发现古墓葬35处。其中较大的有以下几座:
北玛尼吐古墓葬
这是目前发现的35处古墓葬中最大的一处,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吐列毛都镇北玛尼吐嘎查西0.5公里处,西面和北面环山,东面和南面为平川。墓葬群处于山坡底部沙丘中,其北3公里处为霍林河与昆都伦河汇合处。墓葬群共有墓葬123座,分布在南北长200米、东西宽90米的范围内。大部分墓葬因风雨侵蚀而遭到破坏,地表残留有墓口形状。墓葬长1.5—2.35米,宽04—0.6米,深0.2—1.25米。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墓,呈南北向,东西排列。墓葬间距0.1—1米,行间距0.5—2米,分布密集,较有规律。兴安盟文物站与科尔沁右翼中旗文化馆曾对该墓葬群进行过清理。从清理的26座墓葬看,可分为有两层台墓葬和无两层台墓葬两种。其中,有两层台墓葬4座,无两层台墓葬22座。埋葬方式多数为仰身直肢埋葬,有一例为侧身直肢埋葬,一例为侧身曲肢埋葬,全部为单人墓。在清理的26座墓中,共出土器物188件,有金银器、铜器、铁器、骨器、陶器、玛瑙等。其中代表性器物是陶罐,陶质为灰褐色类砂陶与红色泥质陶两种。灰褐色类砂陶罐为手制,无纹饰,敞口,卵形腹,平底。红色泥质陶罐为轮制,敞口,束领,鼓腹,平底,纹饰有戳纹、动物纹。另出土一枚汉代五铢钱。研究表明,该墓葬群为汉代鲜卑墓葬群。
代钦塔拉墓葬群
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西北约1.5公里处。共有墓葬10座,外表多有不太明显的封土。兴安盟文物站与科尔沁右翼中旗文物管理所在1991年清理了该墓葬群的1、2、3号墓,发现1、2号墓早已被盗,3号墓保存较好。3号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主室、左右耳室组成,为典型的方型砖室辽墓。墓内高3.2米,是盟内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最大的一座辽墓。出土陶器、瓷器、木器、骨器、铁器、金银器、丝织品等300余件(套)。其中的一铁炉中尚存木炭。墓室安装的木制椁室,为歇山顶房屋的葬具,形制独特,十分珍贵。绢扇图案生动。金手镯、金耳坠、银镜、鎏金银马具等保存完好。墓中出土契丹文本一件,文字难释。综合分析,该墓葬群为辽代中期偏早墓葬群。
前公主陵墓葬
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公主陵嘎查北1公里处。墓地北侧有一高大台基,长11.4米,宽10.5米,砖石结构。台基南100米处有5具残存的“石象生”,其中4具是石人,一具为石羊。4具石人身高均为1.5米,头部都已破损。其中2个文官装束,身着朝服,手持笏板;2个武官装束,身披铠甲,手持利剑。石羊头部破损,足残断,其余部位较好。墓葬附近散布大量布纹瓦、青砖残块,说明墓葬早已被破坏。
1990年10月,“石象生”被运至兴安盟文物站保存。经鉴定,该墓葬属金代墓葬。
白辛古墓葬群
科尔沁右翼前旗白辛乡境内的墓葬,以辽代墓葬居多。墓葬多以墓葬群形式分布,少则几座,多则上百座。墓葬以石室墓为多见,也有少量砖室墓。墓室分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不规则形等形状,墓葬中单人墓占绝大多数,仅有少数为合葬墓。查林沟等地辽墓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以陶器、瓷器较为多见。其中出土的代表契丹特殊葬俗的铜丝网络,十分珍贵。白辛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处辽代古城遗址,规模较大,地表建筑十分清晰,在辽代城址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辽代墓葬及出土文物
兴安盟境内发现的古墓葬多属辽金时代。墓葬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分布较多,且以墓葬群为主。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显示,全旗境内有各种形制辽墓逾4000座。现将出土的辽代珍贵文物以及辽墓形制简介如下:
一、石板墓。石板墓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最为多见。这种墓葬地表有碎石,墓包残存高度不到一米。墓道多为斜坡式,少量为阶梯式。墓门东南向,墓室以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形为主。墓葬多为单人墓,出土器物较少。墓葬主要分布在该旗的中部和北部。在代钦塔拉、二龙屯、巴〖KG〗〗扎拉嘎、吐列毛都、西哲里木、坤都冷、杜尔基、西日嘎等地向阳坡上,墓葬以几座、几十座乃至上百座墓葬群形式分布。
二、砖室墓。砖室墓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数量较少。但因其出土文物等级较高,故具有重要地位。在已清理发掘的辽代砖室墓内,辽三彩、辽白瓷、宋代瓷器等均有发现。代钦塔拉M3号(考古学编号)辽墓尤其具有考古学术价值。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墓室内绘有壁画。在墓内出土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辽代文物。该墓葬1991年因自然塌陷,被盟旗两家文物部门实施抢救性发掘,清理后予以回填。这座砖室墓代表着科尔沁右翼中旗目前已发现辽墓的最高水平,在区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