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国内动态>>工艺陶瓷>>|
巨资打捞南海I号值吗?

发布:2008-1-23 9:38:58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

    “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这是美国畅销书作者盖瑞·金德在描述1980年代打捞名为“中美洲”沉船的作品《寻找黄金船》里的语句。

    “南海I号”显然不是句号,史籍中找不到她的名字和身世。毫无疑问,她满载大宋王朝远航雄心,托运邻邦与中国商贾的财富梦想。她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她为何而生,又因何而亡?她身价几何?有人在浪漫想象:她是否也有“泰坦尼克号”式的凄美爱情?有人在尖锐质疑:唤醒她究竟是幸抑或不幸?在她湮没海底的一瞬间,又有多少美梦随之幻灭?

    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她不过是一粒细沙;在中国短短二十年的水下考古事业中,她被赋予新坐标的深刻意义。

    随着包覆“南海I号”的沉箱浮出水面,沉睡八百多年的“海上敦煌”重见天日。“南海I号”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出水,在世界考古史上还是第一例。1.5亿元人民币的打捞成本也创下了沉船打捞史上的天价纪录。打捞上后所陈列的“水晶宫”博物馆造价预算同样是1.5亿元。为一艘沉没的南宋商船花费3亿元人民币去打捞并保存,“南海I号”真值得我们这么做吗?

    考古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

    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搭载的文物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考古价值真的远高于经济价值吗?

    广州市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认为,“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即便算经济账,我认为这样的打捞也是值得的。”赵自强回忆说,四五年前,东南亚出水一艘唐代沉船,打捞者有意卖给中国,开价6亿元人民币。他曾跟随国家文物局的人去看过,上面的文物精品很多。但由于资金有限,国内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最后被新加坡一博物馆花5亿元人民币买走。“如果‘南海一号’和那艘唐代沉船相当,那当然是非常值得的。”赵自强说。

    上海拍卖行高级经济师陈克涛表示,从文物市场的角度来说,“南海一号”上的文物无论多少,其价值都不可估量。“但国内出土文物的市场价值是虚拟的,这些文物不允许出现在文物市场上。”

    有传闻说,“南海I号”上可能藏匿着价值接近3000亿美元的宝藏?广东省文化厅驳斥传言子虚乌有;旅游热潮中,专家泼冷水。出水,对这艘古沉船来说,究竟是幸抑或不幸?保护在左,利用在右,在万众瞩目之下,沉睡已久的古船会否难负盛名?而在它被唤醒后,还能安然再活800年吗?

    从事水下考古20余年的专家表示:“‘南海一号’在海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估计。”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南海I号”沉没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很可能导致船体及文物遭到侵蚀。

    早些年,从“南海I号”上打捞出的几千件瓷器送进博物馆后,因为干燥表面盐分结晶,光滑的釉面胀裂,不少瓷器已是伤痕累累。令人无奈的是,面对这“文物的忧伤”,国内对沉船打捞出的古瓷器进行脱盐脱水处理迄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理论性的标准做法。

    开发热潮中专家泼冷水

    2007年11月23日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拉开帷幕。一台以“南海I号”为题材改编的大型晚会“蔚蓝船说”上演。故事讲述一个尘封在海底千年的古百越国公主与平民英雄之间的爱情神话。

    “蔚蓝船说”显然意在满足公众对这艘800年前古沉船的浪漫想象。“造梦”的背后,是旅游官员挖掘“南海I号”经济价值的考量。“‘南海一号’成为广东省重点推出的文化旅游品牌。”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说。

    现在,阳江市政府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将“南海I号”、“南海1号”、“南海一号”注册了683项商标。这些商标将来由政府统一管理,主要用于旅游行业。珠海一家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去年已与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区签订框架协议,将投资6亿多元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配套旅游综合项目。阳江市旅游局局长丁锡丰说,当地政府对古船的开发利用有很高的前瞻性。广东省文化厅官员也表态,“南海I号”要做成一项文化产业,不仅要挖掘其历史价值,也要使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商业开发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20年间,为“南海I号”的投入达上亿元财政,而未来的保护与研究更须持续的资金,单一依靠政府投入,并不现实。

    “从‘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和博物馆身上,不可能赚到什么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对这种在政府主导下的开发热情泼了一瓢冷水:这艘古船上的瓷器虽说有几万件,但多是宋时普通生活用品瓷,观赏性一般。他进一步建议,将来对“南海I号”的保护投入不能只是依靠阳江市,广东省、国家都有必要投入,建立专项保护经费。

    葛剑雄还强调,“南海I号”属于国家的,按照文物法,古船上的任何一件文物都不允许流入市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境内外拍卖市场上,中国古董瓷器动辄以千万元天价被拍走,这不能不勾引起公众对“南海I号”“装载6-8万件瓷器”所蕴藏的财富垂涎。而在关于“南海I号”以及中国水下考古的对外宣传中,一个外国人的名字经常被提及:英国职业盗宝人哈彻。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介绍,正是这个哈彻催化了中国国家水下考古中心的诞生。1985年,哈彻在南海盗捞出一艘清代商船。一年多后,他将沉船物品交给嘉士德拍卖行拍卖。但在这样一个国际竞拍会上,中国的文物专家竟然只能空手而回。此事震动中国政府。

    水下考古,不同于哈彻式以获利为目的的海底探宝。张威说,沉船上的文物在市场上有价,但对于考古来说,经济价值是虚拟的,是实现不了的。假设说,这个“南海I号”的瓷器流入市场,价格只能下跌,不可能会抬升。

    “‘南海一号’文物经济价值的炒作,折射出的是大众对古船有一种错位期待心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这样认为。

    现在,只要一进入阳江境内,手机里就会弹出这样一条短信—“海上敦煌在阳江”。对“南海I号”定位的争论,一年以来也沸沸扬扬。

    葛剑雄则强调,“南海I号”不过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众多沉船之一,肯定不是空前绝后的。“南海I号”的价值更在于它是考古上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尝试。对这条古船的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过高的评价、过多的炒作,只会误导公众。

    保护古船出水

    会否“水土不服”?

    相对于古船的种种传言,考古工作者们更关心的是:“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后,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

    从事水下考古20余年的张威说,“‘南海一号’在海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估计。”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南海I号”发现20年,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立的20年。许多新问题都是随着“南海I号”打捞发掘一起出现的,如何解决对整个中国考古学界来说都是一张白纸。这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课题攻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也强调,如果没有先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方案,发掘方法出现偏差,丢失了“南海I号”本身重要的历史信息,其价值必然会受到损失。简而言之,这20年的漫长等待,这投资数亿的打捞、建馆,将会因为后期的保护不善而功亏一篑。

    刘庆柱的建议是把这个“戏”演长点。拿中国比较成熟的陆地考古来说,考古界依旧是遵从比较“保守”的原则,来不得激进。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有5000平方米,但现在只允许发掘1/5;武则天的乾陵,考古界到现在为止还不允许挖掘。

    刘庆柱主张,对“南海I号”的后期保护研究,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手段的不断完善而推进,不能为了商业开发或急着出研究成果而草率行事。留给后世继续发掘,将有助于更科学、全面、多维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南海I号”是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发现。通过“南海I号”整体打捞和文物研究,建立一个严密的学科体系,使之成为水下考古的标准系统;对外,通过对“南海I号”出土文物的研究,在海运史、陶瓷史、贸易史、航海史、科技史、文化史以及复原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提出新的证据和课题。 ■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宋代商船,命名为“南海I号”。

    2000年,考古部门开始调查“南海I号”。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发起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于2005年12月28日开工。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12月21日,“南海I号”浮出水面。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