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华人世界1月21日播出):华人世界,世界华人的家园,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现在在海内外的华人中,尤其在收藏爱好者当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海外中国文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寻宝和文物回流。不久前,在北京还专门举办了一个展示海外回流文物的博览会。
所有展品都是早年流失海外、近年回归祖国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您现在看到的这件叫做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它是乾隆年间夹层玲珑瓶的一种,套瓶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六组镂空花果纹,堪称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还有,这件御制五福颂就是中国台湾收藏家从美国购回的珍贵文物。
台湾收藏家徐政夫:御制五福颂在玉册里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乾隆皇帝在位60年,那么60年以后他退位,为什么退位,他把它都写在这个玉册里面了,告诉全国的老百姓。
而在所有参展的140多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是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这四大生肖铜像是圆明园海宴堂前报时喷水池中12生肖兽头中的4个,原本与手持玉笏、身着袍服的人身构成兽首人身像,12生肖动物铜像人身兽首,以盘坐之态作双半月形分列喷泉之左右,各自按其代表的12时辰,依次轮流喷水报时。也因此有了一个俗称,叫做“水力钟”。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每到中午12点,12只动物一齐喷水,所有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声音如洪水一般,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可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掳掠圆明园,报时喷泉惨遭破坏,十二生肖青铜兽首雕像全部被掠走,流失海外,从此天各一方。在海外颠沛流离、失散一百多年后,在各方的努力下,猴首、牛首、虎首、猪首得以回归故土,自然就成了博览会的焦点。
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海外中国文物回流已经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有资料显示,在国内各拍卖公司的文物拍品中,海外回流文物已经占到70%,并且在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在国外文物界,中国流失文物也同样倍受青睐.因此,对于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品投资和收藏者来说,去海外寻宝就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那么,在海外到底有多少宝可寻?那些曾经见证了中国辉煌的文物,它们现在又归根何处呢?
1993年,一位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学者在纽约一家古董店,无意中发现了许多被贱卖的中国文物,其中一些在国内甚至可以堪称国宝。这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为什么有的并不被人重视呢?类似于这样的文物又有多少呢?这位学者后来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对海外流散文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出版了《四海寻珍》一书。也从那时起,海外流散文物逐渐走进国人的视线。
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1985年到1995年的时候,因为基本上没有中国人到海外去买东西,所以海外市场呢是,整个的构成都是西方人的审美和价格,中国人没有在这个市场里去搅动,那么那时候我出去,因为算比较早嘛,经常能买到一些很便宜的东西,那么1995年以后呢,由于国内开始有拍卖,市场也比较公开,所以大量的人开始向海外去淘宝。
杨卫民,一个民间文物爱好者,当时在新华社任专职摄影记者。喜欢收藏的他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有了到国外去看一看海外流散文物的念头。但是那时候出国对于普通人来说,还不是十分容易的事,直到1997年,挪威国王来中国访问,杨卫民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民间文物爱好者杨卫民:一个挪威朋友要我带他潘家园,他是挪威国王的东方艺术品收藏的顾问,当时他买了很多古董。
这位挪威朋友看到杨卫民对中国文物有很深的理解,于是邀请他到挪威一个名叫卑尔根的小城去看一看,因为在那里收藏了20件圆明园的石柱子。
在挪威,杨卫民不但被圆明园石柱子所震惊,更让他意外的是看到了更多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在中国根本没有记载。这些稀世珍宝,不仅精美绝伦,而且数量巨大,使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然而像挪威这些离中国十分遥远的国家,流散在这里的中国文物应该来说不是最多的,西欧、美国才是海外寻宝的重头戏。
是啊,像挪威、丹麦等这些北欧国家收藏的中国文物肯定不是最多的。那么,100多年来,中国究竟有多少文物散落在海外呢?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收藏在海外各大博物馆的约167万多件中国文物以外,大部分散落在海外各种收藏机构和个人手中,那么这些文物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为了寻找失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杨卫民决定辞掉工作,从而开始了历时七年、行程多达2000多公里的海外寻宝之旅。那么在他的海外大寻宝活动中,有哪些惊人发现呢?
1999年,辞掉工作的杨卫民,自筹资金,开始寻找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事,他在访问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民间文物爱好者杨卫民馆长告诉我,每拍一件文物要1000块,我要拍一百件要10万块,我一听头就大了,我怎么去筹集那10万块。
就在杨卫民一筹莫展的的时候,馆长听说杨卫民主要是寻访中国流散在海外文物的现状时,竟然答应了接受采访。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要他第二天从后门进入博物馆,也就为杨卫民省去了门票钱。
民间文物爱好者杨卫民:原来馆长知道我来了解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时,欣然答应接受了我的采访,我们从古代文化聊到中国文物的现状,馆长十分兴奋,并答应了破例给我免费拍摄文物,并说这是给我开后门。
在博物馆的中国展厅,杨卫民大开了眼界,青铜器、漆器、佛像、绘画、家具等无一不有。商代的青铜器人面大,宋代的猫头人像、乾隆的宝座,几乎可以不断续接中国五千年历史。就在此时,杨卫民发现了很多特别的青花大瓶,据说是康熙时期的,而这种器物在国内是没有的。
民间文物爱好者杨卫民:我见到了许多大的青花大瓶,这在国内从来没有过,据说这个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这些大瓶是17、18世纪时期,当时德国的一个小国王,在另外一个君主家里看上,这样的一对青花大瓶,十分喜欢,就说你要什么,你要金子我给你金子,你要银子我给你银子,那个国王说,我什么也不要,如果要的话我就要你的龙骑兵,这个国王说那好吧,那个国王十分后悔,本来自己十分喜欢青花大瓶的,以为小国国王舍不得保护自己安全的卫队——龙骑兵,哪想小国国王竟然同意了。
就这样,那个国王用龙骑兵换来了一对青花大瓶,随后,各国国王争相效仿,美丽的中国大瓷瓶成为抢手货,纷纷在欧洲的皇宫里落户。据说,在后来的二战中,德国人为了保护这些易碎的宝贝,将它们和达芬奇、拉斐尔的绘画一起放进山洞里藏起来,才使之免遭战争的毁坏。
一对青花瓷瓶竟然换来了一队龙骑兵,这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说明了中国陶瓷在海外收藏家们心中的位置。俗话说,树大招风。随着近年来中国文物热的兴起,一个棘手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就是导致了海外市场上的赝品和次品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在海外寻宝成了海内外文物爱好者\收藏机构和藏家最关心的事情。那么,在海外现在还能不能寻到宝呢?它又有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一年多前,在海外一家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江苏的一位收藏家显得十分兴奋,因为第一次出国寻宝就以不到200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到了一件乾隆款的官窑瓷器,那时这样的瓷器在国内至少要500万以上。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回国后却有人告诉他,这件藏品很有可能是赝品。怎么可能呢?难道在海外拍卖会上也会出现赝品?
前苏富比拍卖公司经理汤姆斯:赝品是有的,甚至有时候达40%左右,一些我们接触到,一些是收藏者能接触到,这要看赝品从哪里来了。人们为了经济原因提高了制作赝品的手段,所以赝品实在是变得越来越好了,有的时候你很仔细观察了一件物品之后,以为它是真的但是它是假的,
现在的赝品价格越升越高了。这一下,这位藏家更加不踏实了,赶忙找到了江苏江阴的高培芝先生。因为高先生是一位将近20年海外寻宝经历的收藏家,并长期致力于海外文物回归。当高培芝接过瓷器一看时,马上明白了其中的蹊跷。原来,高先生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几年前,他从泰国的一个收藏家手里买来了几件非常精美的乾隆款瓷器。其中就有一件与江苏这位藏家在拍卖会上购得的瓷器一模一样.
收藏家高培芝:我们中国做了一批这个,这个仿古的瓷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作为创汇做出去的一批瓷器,到了国外上面打了乾隆年制款,什么款,哎,把人识不深。他认识不深,也当了乾隆年制的放在家里。不知道啊,但是我就我就以前去看过啊,一看一个一个瓶旁边两条龙,乾隆年制的“九桃”,后面一个款,哎呀,我倒一激动,挺好的,我问多少钱,不贵,我们中国几钱万块钱,两、三万块钱,在中国几百万买不到,哪里来,但后来我研究以后,这个是中国50年代、60年代出口的瓷器,做得非常好也做得非常好。
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不仅中国近代制作的仿造古玩难以辨别,而且,因为海外曾经大量仿造过中国商品,这些几百年前的仿造品就更难以分辨了.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入欧洲,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尊崇。到17-18世纪时,欧洲又兴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在这一热潮中,中国的各种商品深受欧洲各阶层的追捧。然而由于当时远洋贸易的局限,中国商品往往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欧洲各国便出现了一股仿造中国商品的热潮。
1792年,英国著名外交官马嘎尔尼在其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着了迷。那里的宫殿里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就像天朝的杂货铺。真货价值千金,于是只好仿造”,他所抱怨的是当时欧洲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当时的欧洲对于中国的瓷器尤其情有独衷.但是,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还是相当昂贵的,于是,整个18世纪,欧洲都一直在苦苦寻求中国瓷器的制作秘诀。
171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景德镇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诀传回法国,从而使欧洲瓷器生产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一直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的高潮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只是到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大量倾销机制瓷器,才使中国瓷器的发展一落千丈。尽管欧洲当年大量仿制的瓷器始终未能达到中国外销瓷的质量,但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以难以分辨.再回到前面的故事.前面讲到了两位收藏者买到仿造品的经历.
其中的高先生从那以后多了几个心眼,在海外淘宝时一般去档次高的古董店、拍卖会以及著名的收藏家手里去买。
不过,在一次海外文物拍卖会上,高培芝却遇到了困难.那是在泰国的一家拍卖行上,他看到了一批物美价廉得海捞瓷,也就是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据说,那是从荷兰境内的中国清代沉船上打捞上来的。
收藏家高培芝:这个东西蛮好,我也想买,当时呢中国人还没有出去鉴宝,很多都是美国人买去,欧洲人买去,还是美国人买去多,美国人和我抢我买了,现在买了几件,当时没有疑问。
因为是在拍卖会上买的,所以高培芝比较放心,但当他把这些高价拍来的瓷器给专家鉴定时,专家的话使他大吃一惊。
收藏家高培芝:他们说这个东西,画是画得不错,胎也不错,但是看来可能还是现在仿的,因为我们跟国内的瓷器不一样,没见过,因为现在高仿技术很好,可能还是仿的。
这一下,把高培芝彻底搞懵了,但拍卖公司告诉他,这些瓷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问题是拍卖公司对拍品并不保真,尤其是这些海外拍卖公司对中国文物的鉴定并不熟悉。那么,这些海捞瓷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呢?高培芝一时陷入了困境。关于海外淘宝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的同一时间在继续这个话题,也看看高培芝是怎么走出困境的。
原来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口了一批精美的坊前朝的官窑瓷器,一些人就把它做旧,当作真品来卖.这位江苏藏家花巨资购买的,就是这样的瓷器.
这一下,把高培芝彻底搞懵了,但拍卖公司告诉他,这些瓷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问题是拍卖公司对拍品并不保真,尤其是这些海外拍卖公司对中国文物的鉴定并不熟悉。那么,这些海捞瓷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呢?高培芝一时陷入了困境。稍后为您播出华人故事,继续为您讲述华裔高科技创业的先驱的李信麟在硅谷创业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