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感受莫斯科的绿色
当波音747飞机宽大的翅膀穿过云层开始下降的时候,透过舷窗向外眺望,可以看见莫斯科周边越来越广阔的森林,很难想象,如此浓重的绿是属于这座城市的,绿色无际无边、无边无际……好像一幅巨大的葱绿写意山水画,而它又是活的、有生命的。因为眼睛里出现的无垠的绿色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如钻石般透明的河湖、大地之间升腾、回荡,仿佛可以透过舷窗扑面而来。
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它有11个自然森林,每个居民平均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全市共有公园98座,街心花园700多座,此外草坪、林荫道、树丛比比皆是。
回首往昔的战火——胜利广场
清晨天刚亮,我驻俄使馆的新闻参赞孙霖江(现已调任乌克兰敖德萨总领事)便驾车把我们带到了胜利广场。此时,薄雾冥冥,天下起了小雨,雨中我们来到了格外静谧的胜利广场,俯首山看上去不过二十几层楼高,当年的人们在此眺望莫斯科并俯首致意。孙参赞的爱人李岩认真地向我们介绍说,如今的胜利广场建于199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年而建。胜利广场的胜利女神纪念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碑身呈三棱形,每个棱面上下都用浮雕表现了莫斯科及周围12个城市战斗的情景。这个博物馆占地300公顷,主大厅由50根擎天立柱支撑,象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听完了李岩认真细致的介绍后,我们一行来到了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大厅内展示了6幅画面,描绘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血战……荣誉厅的墙上刻满了名字,那是卫国战争英雄们的名字。而大厅两侧的展览馆则展示了当年在战场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武器、战旗、勋章等。在广场的后面草坪上展示着战斗机、轰炸机和火箭炮、坦克等实物。
莫斯科的制高点——列宁山
第二天,李岩早早就接我们前往莫斯科的制高点——列宁山,站在列宁山观景台可以俯瞰莫斯科的市区,从观景台向远处望去,莫斯科市区宽广的环城公路在绿荫中穿行,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尽收眼底。在观景台的正面就是著名的莫斯科大学的正门,莫斯科大学尖塔状的主楼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大门前,人们行走匆匆,但都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在列宁山周围漫步了一整天,一天的游览让我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莫斯科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魅力,金碧辉煌的教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门前弯弯的林荫小路,以及远处的尖顶、青铜雕像,怡然成趣,其蕴涵的味道让人感觉绚丽如画,醇美如诗。
地下艺术风景线——莫斯科地铁
早就听孙霖江参赞说,莫斯科还有一条令人神往的地下艺术风景线,它就是莫斯科地铁。傍晚孙霖江夫妇带着我参观并乘坐地铁,顺着自动扶梯向下流动,真是深不可测,地铁分为三层,上面都有自动扶梯、壁画、雕塑及璀璨的金色吊灯,就如地下艺术宫殿。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石、陶瓷和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浮雕和壁画,构思精巧,巧夺天工,流光溢彩。孙霖江参赞在地铁上回过头来微笑着问,老沙没有在地下的感觉吧?是呀,丝毫也没有置身于地下的感觉,反倒像走进了一条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
富有艺术韵味的大彼得罗夫剧院
暂时抛开了几天来在莫斯科筹备哈洽会新闻发布工作的忙碌与压力,李岩带着我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俄罗斯大彼得罗夫剧院,一边走李岩一边悉心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剧院始建于1770年,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剧院,坐落于莫斯科维尔德洛夫广场上,外观雄伟壮丽,而又显得古朴典雅。从外部看,它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门前竖立8根古希腊伊奥尼亚式圆柱,门廊上方装饰着四匹骏马和太阳神阿波罗的马车。剧场呈椭圆形,舞台看上去能有20米,台前是深深的乐池,中间是观众席,其他三面是贴墙的包厢,剧场共5层,可容纳观众两千人。整个剧院内装饰完全是宫廷式的,房顶的那个大吊灯有多达1万余块水晶和无数小烛台,闪闪发光。听完介绍后我不禁抬头向上仰望,一股莫可名状的激动让我心潮起伏,因为许多俄罗斯音乐大师的作品都是在这里首演的,别说是我们这些远道来自中国的访问者,就是莫斯科市民也渴望挽着爱人的手坐在这里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那真是美伦美奂的艺术享受。
历史悠久的普希金博物馆
告别莫斯科的前一天,我们来到了克鲁泡特金大街,普希金博物馆同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毗邻。普希金博物馆陈列着普希金的全部诗稿和不同版本的作品或不同语言的译著,其中也有不少中文译本,如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的手稿也收藏在这里。在博物馆内浏览,我们还看到了许多琳琅满目的古希腊、古埃及的作品。
走在莫斯科的红场,走在莫斯科市中心西部的阿尔巴特步行街,漫步于棕红色的托尔斯泰故居馆,满眼望去的墨绿、青绿,真是惬意的享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着实勾起我们对莫斯科过去的向往。李岩向我们介绍,莫斯科每天出版报纸在6700万份以上,地铁、公园的长椅上处处能看到手不释卷的市民。这座城市拥有100多个剧院、30多个音乐厅、200多个博物馆和展览馆,这些成为了莫斯科人最爱频繁光临的场所。
难忘的莫斯科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了,在前往机场的公路上,我望着车窗外那已经熟悉的一切越来越远,而在我的心里,这座文化之都却不曾远离,让我时时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