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近年来努力探索“节能减排,资源再生,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进行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有效地保护了资源和环境。
近年来,“中国陶瓷之乡”福建省德化县在400多家陶瓷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以废物再利用为主脉络的“小循环经济圈”,促进了陶瓷生产能源以电、气取代柴、煤,进而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的“大循环经济圈”,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朝良性方向发展。
400多家陶瓷企业发展“小循环”
德化县是福建省首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记者从德化县经贸委获悉,目前全县已有400多家陶瓷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工艺技术,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经济圈。
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德化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日用陶瓷等产品,在业界以回收废瓷品、瓷粉尘、泥料等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而知名。公司总经理林文智说,过去瓷土价格便宜,利用废瓷再生制陶瓷反而成本较高,不如买原料合算,现在瓷土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越涨越高,企业不得不琢磨废瓷再利用。
林文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陶瓷废品率一般在15%左右,一年以3万吨用料计,废品约4500吨,废瓷再生利用后,不仅消除了随意堆放废瓷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企业一年可节约300多万元原料成本。生产日用瓷损耗最多的是水,冠福投建了企业内部水循环系统后,比过去节约用水70%,没有了污水排放使河道变得整洁、清澈。冠福充分循环利用资源,企业越做越大,股价节节攀升。
德化环宇陶瓷有限公司为解决陶土、瓷土等资源稀缺价高难题,研制出了用劣质土烧出高档瓷的“低廉铁钛粘土高档陶瓷”技术,被列入2005——2008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宁昌陶瓷有限公司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的环保型工艺,与传统陶瓷工艺相比能耗降低50%,年增产值1000多万元。
德化县大量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回收企业也在促进陶瓷产业内部的循环发展。德化有30多家废石膏回收加工厂,年回收废石膏模18万吨,废石膏经翻新再用作陶瓷模,一年为陶瓷业节省成本4800万元。部分陶瓷企业的废陶瓷由再生企业统一回收加工利用,实现全县陶瓷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再生率达90%以上。
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大循环”
德化县2004年投资700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LNG供气站,目前向陶瓷企业日供液化石油气量16万立方米。90%左右的陶瓷企业已使用液化石油气或电能等作为燃料,取代过去以木材、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迈入良性“大循环”格局。
记者从德化县环保局获悉,陶瓷产业能源结构调整使全县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8000吨,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的57%提高到现在的77%。良好的生态环境涵养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水电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8.46万千瓦,年发电量近10亿千瓦时,保障了全县陶瓷工业的能源供应。
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告诉记者,德化陶瓷产业在县城集群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县财政收入。目前德化县城人口17.7万人,占全县人口69%,县财政收入达8亿元。陶瓷产业将农民从农村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政府拿出资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供子女入学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同时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使农民得到“双份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
德化县的“标本”意义
德化县长李辉跃说,德化成功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关键,就是始终把企业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企业效益提高了,资源再生利用和环保工作才有扎实的物质基础,企业才愿意跟政府一起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德化在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难题,最突出的就是,德化县地处福建中部山区,与沿海大中城市相比,不具备地理优势,不少企业面临人才难进、创新乏力的问题。县政府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地为企业引进科技人才构建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外部环境。
德化的实践还证明,循环经济应是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式,而不是第二产业内部单独的经济运行模式,要将循环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推进节能、节水、节电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陈全顺说,德化县日前完善了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将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物质能量、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支撑体系。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考察德化后认为,德化以“小”带“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德化不仅没有陶瓷工业污染,而且还培育出了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一批“国”字号生态品牌。德化广阔的农林山区得以休养生息,政府通过强化农村生态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推行林地流转,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新森林经济,使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都是德化县的“标本”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