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已淘汰转移43家陶瓷生产企业,另有14家承诺6月30日前关停
位于南庄镇吉利河畔的万科城小区附近,之前是陶瓷厂、铝型材厂厂房,现在已变得风景如画。
去年12月10日,南庄罗南村奥丽斯陶瓷有限公司设备拆除现场,大型烟囱被吊倒。
编者按:
陶瓷产业的状况,关乎空气环境,关乎市民生活质量,关乎禅城城市经济未来。禅城区自去年以来强力推进陶瓷产业整治提升,历时数月,如今进展如何?退出陶瓷生产环节后,昔日“陶瓷大村”的集体经济如何转型?佛山千年陶都的地位是否动摇?带着这些问题, 本报记者深入企业、村以及区镇两级政府部门调查采访,见证中心城区艰难却信心十足的转型。
自去年起政府强力推动的陶瓷产业调整提升,一直备受市民关注。截至目前,禅城区共115家陶瓷生产企业,有43家已淘汰转移,另有14家签字承诺在6月30日前关停。
监控数据显示:去年禅城区的环境质量出现拐点,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10%,酸雨频率下降了17%。“我们清楚这离市民的期望还有差距。”禅城区副区长梁炳军表示,将确保在年底前完成整治工作,同时将按照产业规划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确保相关村集体利益和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执法攻坚年紧盯陶企
“陶瓷企业的生产环节,只有符合产业规划,并达到清洁生产的标准,才能留在禅城。”禅城区环保局局长梁志林介绍,去年禅城区出台了《禅城区陶瓷企业清洁生产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办法》,为陶瓷企业划出一道明确的环保“门槛”。考虑到禅城是中心城区,市民的环保呼声较高,该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标准比国家标准还高。
去年以来,禅城区的环保、国土、安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对全区115家陶瓷生产企业进行了联合检查,仅工商部门就立案查处陶企无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案件66宗。环保部门则将38家环保违法企业名单提交给人行佛山市中心支行,今后这些企业申请贷款时,将承受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
在严明政策下,禅城已有43家陶企淘汰转移,另有14家已签协议承诺在6月30日前停产。“今年将是环保执法攻坚年。” 梁志林表示,今年环保部门将继续牵头做好对陶瓷企业的联合执法,同时利用好1月在南庄投入使用的烟气视频在线监控网络,加强对陶企排污的监管。
1.5亿专项资金
扶助村集体产业转型
南庄号称“中国建陶产业第一镇”,是禅城乃至佛山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重点区域。去年南庄举办佛山·南庄陶瓷企业与国内陶瓷产区合作洽谈会,成立华夏陶瓷产业联盟,为企业转移搭建平台。南庄镇的75家陶瓷生产企业,已有16家去年关停,今年又有8家淘汰转移,另有罗南等11家陶瓷厂签字承诺在6月底前关停。
一大批陶瓷企业的关停,是否会影响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分红?这样的问题,早已在南庄镇委书记张辉明的考虑之中。他说,产业调整不是为了“关”,而是期望腾笼换鸟,发展符合城市要求的高端产业。陶瓷厂转移后腾出来的土地,政府将积极帮助村集体,招商引入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第二产业及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
据介绍,南庄镇溶洲村的国丰、宏丰等陶瓷厂去年关停后,引进了新产业,村集体土地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每亩租金由以前的2万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3万多元。
目前,南庄镇的“陶瓷大村”不少已初步确定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位于一环和南庄大道交界处的罗南集团多家陶瓷厂转移后,计划建设大型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东村、上元的陶瓷厂转移后,规划建设为高档的陶瓷配件市场、饮食城、房地产等;醒群、龙津的陶瓷厂转移后,将发展上市公司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餐饮业等。此次腾笼换鸟后,南庄的第三产业有望异军突起。
为帮助村集体度过产业转型阵痛期,禅城区政府、南庄镇政府分别拿出5000万元、1亿元,设立整治专项资金。对积极配合产业调整,按要求顺利淘汰转移,并妥善处理好企业关停期间各种矛盾的,按照企业用地面积给予土地所有者5000元/亩的补助。
发展精品经济
陶瓷产业将更强
佛山是千年陶都,陶瓷产业整治是否会导致这一古老城市名片的丧失?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表示,未来禅城在做强陶都方面将有更细致工作,例如借助禅城港、候机楼等资源,做大做强陶瓷水陆空物流,推动陶瓷的研发、物流、陶瓷机械生产等陶瓷生产的上下游产业以及陶瓷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产业规划,禅城区未来将发展精品经济,大力引入、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一批项目,包括汽车配件、陶瓷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行业。
“未来禅城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繁荣。”胡安泉满怀信心地说,目前陶瓷企业占地1万亩,耗去全区工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产生的税收只有5亿多元,仅占禅城税收比例5%;而光学产业占地仅30亩,就创造一个亿的税收。张辉明认为,整治后的禅城陶瓷产业反而会变强。他解释说:“强就强在内涵更丰富。以前陶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生产环节,而现在我们引导企业将落后的生产线搬走,留下总部。禅城打造陶瓷会展、研发、物流和总部基地等四大平台,从而占据中国陶瓷产业利润最丰厚的部分。”
去年,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瓷海国际、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夏陶瓷博览城二期、佛山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等陶瓷现代服务业项目,在政府的扶持下全面启动。而陶博会由外资企业操刀,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高层声音】
陶瓷产业整治力度还将加大
——专访禅城区副区长梁炳军
作为佛山最大的陶瓷企业基地,禅城区的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关系到全市环境质量能否改善。禅城区副区长梁炳军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禅城对陶瓷行业的整治提升一定会继续推进,力度还会更大。”
四个“一批”整治
提升佛山陶瓷产业
佛山陶瓷发展至今,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有目共睹,佛山陶瓷品牌来之不易,但也正是因为起步早、粗放型发展模式使陶瓷企业成为现在佛山不得不进行重点整治提升的对象。梁炳军说起一个事例,在2004年前后,南庄陶瓷企业密集、烟囱林立,当时禅城区领导带着一批国内外企业家、投资发展商到南庄镇考察,陶瓷厂浓烟滚滚的景象把他们都“吓跑了”。
从2004年开始,根据市有关部署,禅城区着手推动陶瓷行业整治工作,并制定2年关闭一批高能耗、污染严重、效益差陶瓷企业的计划。由于这些企业主要是租用村集体用地,村民担心企业搬迁、整治会影响分红,整治计划不得不延长为5年。随着市民对环境保护要求逐步提高、佛山优二进三产业规划发展、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等合力推动,在去年上半年,市政府决定将佛山的数百家陶瓷企业分为四类,保留一批、提升一批、转移一批、关闭一批,去年下半年又要求区镇完成陶瓷生产厂家的关停计划与时间表。
佛山仍是陶瓷的总部基地
去年,禅城关闭陶瓷企业35家;今年春节前关闭8家,另外还有14家签协议承诺在今年6月30日前停产转移、关闭一批陶瓷会不会影响村民收益、动摇佛山陶瓷传统产业根基?梁炳军说,不会。
2003年前,南庄每亩土地的价格在7000元~8000元,随着佛山区域调整,南庄大道、佛山一环、季华路等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如今南庄每亩土地租金是2003年的7到10多倍,高新产业、房地产巨头纷纷争先进入南庄。经济发展模式高级化必将要求产业的优化调整,因此只有腾笼换鸟、盘活土地资源、整治提升传统产业,佛山经济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
对已关闭或者即将关闭的陶瓷厂腾出的土地资源,禅城区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通过规划引领、在招商项目上优中选优,实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对于已转移的企业,禅城将通过政府、协会努力,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友好合作平台,为陶瓷企业转移后如何享受当地优惠政策做好服务
梁炳军认为,将大多数建陶企业的生产基地迁移出佛山,仅保留少数优秀的企业与大部分陶瓷企业的总部,佛山依然是陶瓷的总部基地,更有利打响佛山陶瓷文化品牌。
▲【专家说法】
环保标准严得有道理
专家解读禅城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去年年底,《禅城区陶瓷企业清洁生产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办法》正式出台,不少陶瓷企业反映评价指标体系对环保要求过高。佛山科技学院一位环境学教授就此表示:禅城区的这部清洁生产标准要求是比较严,有些指标还高于国家标准,但严得有道理,企业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
“该指标体系的第一个特色是,指标简单,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更强。”该教授指出,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清洁生产国标,定量指标有20多个,而禅城区的只有9个。指标少了,但更突出了节能、减排、降耗、总量控制等重点。同时新增了国家标准中没有的经济指标,主要是企业每亩土地产生的税收、企业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硫创造的税收,这体现了政府希望提升产业的初衷。
“该指标体系的第二个特色是,确实对企业要求比较严。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禅城区经济发达,又是中心城区,市民对环境的要求当然会逐步提高。但严得是否有道理呢?我看是有道理的。”
该教授说,指标体系对喷雾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评价基准值是160毫克/立方米,因为企业得80分可过关,意味着喷雾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高于200毫克/立方米才达标。这显然比850毫克/立方米的国标要高。但实际上,禅城区几年前对陶瓷企业喷雾塔进行专项整治时,执行的就是200毫克/立方米的标准,现在大部分陶企的喷雾塔已达标。
企业普遍反映较难达到的指标是,窑炉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该教授指出,680毫克/立方米的评价基准值,经换算实际上就相当于国家标准。该教授说,禅城区的这部清洁生产标准,虽然标准较高,但部分企业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他建议企业从三方面努力:一、使用天然气、石油气、轻质柴油等清洁能源,当然能源成本会相应增加;二、进行尾气脱硫除尘处理,特别是通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对窑炉进行改造;三、加强管理。有些企业的环保管理不严,治理设施虽有,却运转不正常。
▲【企业案例】
斥资千万元改造
实现清洁生产
去年,禅城区出台了《禅城区陶瓷企业清洁生产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办法》,陶瓷生产企业如不达标则不能继续留在佛山发展。禅城区的这个清洁生产标准,比以往执行的国家标准还要高。而一心想留在禅城的南庄一家陶瓷公司,打算再投入近2000万元进行环保改造,实现更高标准的清洁生产。
这次改造包括企业厂容厂貌、喷雾塔烟气、工业窑炉脱硫除尘等三大改造。其中重点和难点是窑炉改造,七条窑炉以煤气为燃料,窑炉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烟尘还达不到禅城区清洁生产的要求。目前,该公司已聘请一家技术服务机构制定改造方案,初步确定采用获两项国家专利的双碱法脱硫除尘装备。春节前已启动改造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改造。
江西、湖南等省的综合成本比佛山更低,这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陶瓷企业,为何不搬迁到内地去呢?这家公司老板说,公司在外地也有设厂,但佛山作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具有无可比拟的产业优势。只要降低能耗等成本,做好品牌,提高产品档次,陶瓷企业在佛山仍能立足。
“做好环保,就是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他回忆说,2003年公司投了500万元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因为节电、节水、粉尘回收利用,公司生产成本降低不少,一年就收回了改造投入。另一方面,公司一直走的就是高端路线,产品卖价高,企业也更有能力承受高昂的清洁生产改造投入。
▲【整治样本】
莲塘:一个“陶瓷
村”的转型之路
2月19日,晴空无云,驱车行走在季华二路,刚从佛开高速跨线桥下穿过,就看见三座灰色烟囱。但喷吐浓烟多年如今偃旗息鼓,这家名为风行的陶瓷厂正准备搬迁到高要。与其相邻的鸿达陶瓷厂,面积更大,喷雾塔、窑炉均已拆除。
昔日工厂一开工家中一层灰
“去年底鸿达厂拆除时,我是拍手叫好。”住在200米外的60岁村民陈汝志说,十多年来他身受陶瓷污染之害。村里的第一家陶瓷厂鸿达建于1994年,最初两年他还很高兴,有了陶瓷厂从村里拿到的分红确实增加了不少。此后,村里还建起风行陶瓷厂与另一家瓷片厂,村集体收入三成多来源于陶瓷厂的租金收入。
但问题随之而来。陈汝志发现,鸿达厂只要一开工,家里就弥漫一股难闻的气味,桌椅蒙上一层灰尘,关上门窗也躲不开,村民苦不堪言。陈汝志指着门前的几棵树说,鸿达厂在的时候,树都枯萎了,去年厂关门后树就长出绿枝。
“当初大家的环保意识都不强,陶瓷厂环保水平也确实不高。”莲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满权说,最近几年村民针对陶瓷厂污染的投诉越来越多。
搬迁开发村民收益更高
近年来,陶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使得中小型陶瓷企业感觉生存压力增大。去年底,风行陶瓷与莲塘村的土地租借合同到期,双方没有续约。
如今莲塘村所有的陶瓷窑炉生产线均已停产,村集体收入、村民分红是否会受影响呢?陈满权明确表示不会。他指着与鸿达隔涌相对的四座新厂房说,这块地占地45亩,准备建六栋多层厂房,其中四栋去年刚建好就租出,年租金达300多万元。与此相比,鸿达陶瓷厂占地近50亩,原来的年租金才180万元。
几个陶瓷厂停产后,张槎街道办帮助莲塘村与万科、金地、沿海投资等几家房地产商取得联系,它们均对这块占地150亩、临近汇丰数据处理中心的土地表示出极大兴趣,沿海投资甚至已经做出两套规划,供村里参考。如果楼盘开发真正启动,政府还会将土地转让金的一部分返还给莲塘村,以支持该村的旧厂房改造。
“听说村里要引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这里开发高档楼盘。”陈汝志等村民已经梦想在里面分房,或者租铺开店。陈满权说,如果开发楼盘的方案获村民投票通过,该楼盘建成后的总价值预计将达7亿元,村里利用返还的住宅、写字楼、商铺,将获得可观的租金收入。
专题策划: 赵相林、智慧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曾庆斌、
曾玉娟、 郭筱玉
通讯员 闭菱英、殷毅强、
车向前、任国升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龙翔
(责任编辑:吴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