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何蕴琪/文
周六下午六点,下班和赴约的黄金(226.50,0.75,0.33%,吧)时间,广州车水马龙。天河北路青鸟唐韵,一扇玻璃门隔开了扰攘。店里坐了一圈煮茶的“茶人”,古陶瓷藏家李冠春是其中一个。“先让我喝杯茶。”他微笑着说。
采访在里屋进行,红木几案,墙上一幅古画,灯光橘黄。李冠春打开数码相机,给记者看他的藏品“辽代绿釉雁”。古拙的造型,斑斑驳驳的淡青,要是和店里那些晶莹剔透的青花茶具放在一起,怕要黯然失色。但李冠春不这么认为。2006年底,他以几千元人民币从一个朋友手中购得这件藏品,现在珍藏于家中书房的陈设柜里。
“为什么一定要关心价值呢?喜欢才是最重要的。”李冠春一开始不愿意估价,后来才说,“因为辽瓷品种较少,这很可能是孤品,现在至少要数万吧。”
因为喜欢,所以藏之,这是各类藏家的共同特点,李冠春也不例外。“父亲是文人,年轻时好藏古书,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冠春说,“真的,不知为什么,从小喜欢旧物。”几岁大就读古诗词和历史,年纪稍长,还干过一个人上白云山掘兰花回家栽种,照着中医书配药酒这样的风雅之事。
对历史文化的熟谙,让他在遇见“辽雁”时有迅速的反应和判断。“类似造型的雕塑件多数出现在汉和唐,而且一般以鸭的形式出现,因雁和鸭外表很接近,很多人会将它们混淆,不少专家都断代错了。”哪怕对于有多年经验的行家,准确断代也是一件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当时李冠春是通过三个依据下结论的,“首先是胎土疏松,符合辽瓷的特点;其次看工艺,出气孔较小,又在瓷器上方,而汉瓷的出气孔多数在瓷器底部,唐瓷的出气孔则一般较大;最后就是造型,雁比鸭眼睛上多了一圈翎毛,这件瓷器雁的特征非常明显。”
很少人知道,李冠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力,是来自一开始买假被骗的经历、多年枯燥的案头工作和泡博物馆的功夫。这一点对于希望像从资本市场快进快出获利一样,短时间从古陶瓷收藏中套现的入门收藏者来说,也许具有启发作用。
“买假是必经之路。”李冠春并不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自己就曾在入门时为了按图索骥,购买了好些坊间的读物,但因为不是专业出版社的出品,反被误导。“一开始就要自己独立去买,敢买、敢犯错——错了才会心疼,才会努力钻研。”李冠春不建议入门的收藏者依靠顾问去买藏品,因为“失去了学习的过程,永远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也失去了收藏真正的乐趣”。
在李冠春看来,收藏最大的快乐,是在于拥有一件藏品的同时,了解它的背景,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比如这个辽雁,其实不及唐鸭精细,但是有一种粗犷的美,能极致地体现当时当地的艺术风格。”
“雁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生命力的象征,它的跋涉和迁移恰如辽代契丹民族的历史。流行于汉唐的鸭型装饰,到了辽代北契丹民族改成了雁型,显示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是典型的辽代二元文化特征。另外还有雁群的团队精神……”李冠春侃侃而谈,你几乎可以想象他在书房里端详绿釉辽雁时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