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的刻瓷艺术之路
早听说,在淄博有位著名的刻瓷艺术大师———张明文先生。本报记者近日在张明文大师所住的小区里,拜访了大师及其夫人。
据张明文回忆说,1974年冬天,张明文到朋友陈贻谟处,第一次看到了来自青岛的郑惠民在一个小瓷瓶上刻着一棵牵牛花,刻瓷画既像是国画,又有金石味道。看后他非常着迷,回到家中,自己就在一个瓷瓶中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用墨着了色,当他拿着刻出的花瓶给车间主任高良琦和厂长槐兴亮观看并请求外出学艺时,领导欣然同意了。这年夏天,他到青岛拜石可、郑惠民为师学艺,从此踏入了刻瓷艺术新天地。
回到淄博后,张明文专门画礼品瓷和为人民大会堂定做盖杯,并与同事一道探索新的刻瓷技法,并逐渐摸索出了大写意刀法、敷彩法和微刻法,使这门新的艺术逐渐走向完善。个人的创作,更是如痴如醉。
1983年1月,《大众日报》报道了张明文刻瓷在第十届世界博览会上的刻瓷表演,轰动整个世界的艺术界,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夫人、美国政府官员、赴美访问的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以及美国宇航员等观看了张明文的表演,称赞他是“真正的艺术家”。《纽约日报》连载5天,发表了题为《世界博览会的奇才,中国馆的刻瓷家张明文》的专稿,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介绍了张明文精湛的刻瓷艺术。这次外出表演,直接为国家创外汇49000多美元。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个奇迹。
但奇迹归奇迹,张明文的刻瓷没有因名声而盖住了他一生对艺术孜孜不断的追求。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张明文不仅对刻瓷的工具、刀法、着色等进行了大量改进,还深入研究了刻瓷与国画、篆刻、西洋油画之间的关系,将其它艺术手法灵活运用于刻瓷之中,从而将刻瓷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创作出不少佳作力作。1991年,他的瓷器微刻书法作品《论语》把2万多字刻在一套5头文具上,远看一字没有,细看字字清晰,耐人寻味。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被宋平先生称为“难得的艺术精品”。这一巨制,在香港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引起强烈反响。刘海粟大师亲临现场,为他写下“影响之大,震撼之深,向所未有”的题词。
淄博作为我国的刻瓷之都,中国的刻瓷艺术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而在淄博的刻瓷历史上,张明文无疑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有媒体称他为“淄博刻瓷第一人”绝对是名副其实。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主席范杰曾撰文指出,“作为一位艺术家,得到少数人的认可很容易,但赢得大家共同赞许却很难,在我们艺术界,张明文先生就是大家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刻瓷艺术家。提起明文老师的名字人们总是将他和刻瓷艺术的发展史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张大师是刻瓷艺术发展史的主要见证人之一,也可以说,谈张大师就是谈刻瓷芝术的发展史”。
仅仅30多年的发展,淄博的刻瓷艺术家已达到了3000余人,另有众多刻瓷爱好者。而张明文的贡献功不可没。现在,张明文已经退休了,但仍在创作着他的作品,他的辉煌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