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历时千年的古陶模,人物形态仍栩栩如生
在古都开封,魏跃进是位与众不同的收藏家,他既不收藏金玉古玩,也不收藏名家字画,唯独钟情于中国古代玩具之一的宋金古陶模。他收藏完整的宋金古陶模达三百多块,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大的有十多厘米,小的仅几厘米。
在二十多年的收藏与研究生涯中,他对陶模文化的理解及对相关文献的研读,让他不仅成为目前内地研究宋代陶模的专家,其研究也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而精心收藏的陶模实物,也令今人从中了解到当年宋代京城的繁华与风情。
失而复得结缘陶模
魏跃进出身书香世家,受家庭熏染,自幼喜欢收集古钱币和陶瓷玩具。成年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他更钟情于艺术品的收藏。谈及结缘宋金古陶模,魏跃进告诉笔者,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带着儿子到开封铁塔湖边玩,无意间捡到了一块陶片。「因为这块陶片看上去并不精致,还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时就没在意,便随手扔掉了。第二年在同一个地方又找到了同一块,当时拿到手里看了看也扔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在同一个地方又捡到了这块陶片。当时就觉得与这块陶片有缘,便顺手用湖水洗去了陶片上的泥沙,洗完后惊喜地发现,这块陶片呈椭圆形,上面布满手掌纹,其背面戳印有饼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魏跃进表示,三次在同一个地方捡到同一块陶片,这使得他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对于这一古陶片上的图案,魏跃进不甚了了,这陶片到底为何物?他决心要找出答案。经过查阅大量史料,并对照古陶片进行仔细的研究,他发现这块陶片上的图案,与文献记载的宋代陶模玩具相同,看来应是宋代的儿童玩具。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刻意地到湖边走走,成了他业余的主要活动。严冬湖水结冰的季节,可见他破冰寻觅陶模的身影;夏季暴雨过后可见他在古城墙上、建筑工地四处搜寻陶模的踪迹。有时得到行家提供线索,他驱车千里远赴外地,便是为了陶模的考察和研究,他生活粗茶淡饭,但对陶模收藏却可以一掷千金。魏跃进是在繁琐本职工作之余投身于陶模的收集抢救工作的,在文化日益市场化的当今,他不是淘金者,而是守护者。
陶模玩具缘起于佛教
经过研究,魏跃进发现,宋代陶模玩具缘起于佛教。他告诉笔者,宋代的泥玩具起源于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供奉用的「磨喝乐」。「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有祀佑「聪明」,「宜男」,并有「创生」和多子多福的民族文化内涵。受宋代文化艺术多元化、多样性的影响,陶模文化不断地融入民俗民风,其题材多关注世俗文化生活,其功能也由生殖崇拜逐渐向多神与娱神、生活与商品化上转变,呈现功能多元化的态势,陶模的玩具化现象比唐代更明显。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娱乐的需要,部分原来用于生产「磨喝乐」的工具──模范,经过形态与功能上的改进,已经完全演化为寓审美、娱乐于一体的民俗玩具,并成为一种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在当时陶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曾极度盛行。开封出现了专门制作「磨喝乐」的集中作坊区。这些作坊不仅制作供奉品,而且制作了大量的「磨喝乐」变体。这些变体除作为玩具外,还成为宋代儿童看物识事,认知社会和自然的「小百科全书」。
魏跃进说,宋代陶模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像人们熟悉的《刘海戏金蟾》,主角是一个童子形象,可是历史记载刘海是一个道士形象。陶模中就有一个老道士在戏金蟾的造型,祈求富贵发财的刘海戏金蟾,揭示了宋人带有功利色彩的多神崇拜心态。
魏跃进说,宋代陶模的基本造型特征为立体造型,凸型陶模称为模,凹型陶模称为范。在造型表现手法上大致分为:剪影式造型、写实式造型、抽象式造型、夸张式造型四种,剪影式造型最为简单,随心所欲地表现有概括力的形象;写实式造型比例准确,形象逼真,具有明显的宋代宫廷院画的风格;抽象式造型以几何图案为主;而夸张式造型则通过超自然的奇特造型表现神性与灵气。
他拿起一个陶模告诉笔者,宋代陶模造型有的直接来源于民俗事象,如相扑陶模就是最好的例证。相扑最早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叫「角抵」,到了南北朝时期称为相扑。演化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盛行。相扑陶模带有汉唐时期的那种雄浑力度,它的造型是按照「武将一张弓」、「画将无脖颈」的那种比例,所以造型较为特别。另外除了呈现相扑手「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的造型之外,相扑手还刺满图腾意味的纹身,其四肢刺有蟒蛇,后背刺有怪兽,腹部刺有类似八卦图的纹身,可见,宋代常用刺青的行为以示志向,已成为军人或勇武之士的风尚。
鼓励有志者加入收藏 魏跃进说,收藏不是简单的占有和保值,从深层的收藏文化上讲,应是对藏品所蕴含文化的理解和钟爱,是对人类文明的尊崇和传承。宋代陶模作为反映宋代百姓生活的民间市井雕塑,承载着多种历史文化信息,涵盖宗教、风俗、文化、艺术等内容,是研究宋代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他表示,今后会继续关注宋代陶模的研究与市场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参与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