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博士的一篇文章《变化中的建陶产业新格局》,联想到最近一些陶瓷企业的外迁和转移,对于产业格局调整下的陶瓷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很有感触,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出业内人士更为深刻和到位的见解。
从2006年开始,陶瓷名企的扩张和转移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2007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产业格局的调整使一批新产区兴起的同时也将给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带来新的变化。
产业格局调整、知名企业外迁,给陶瓷行业带来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区域性品牌的崛起。斯米克、诺贝尔、东鹏、马可波罗、新明珠等知名陶企纷纷圈地扩张,一些企业趁势在当地推出自己的区域品牌,这些品牌的运作不再沿袭原来的全国品牌运作模式,采用当地消化的方式,营销更为纵深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中源在湖南的做法。区域性品牌有自己的生存优势,陶瓷产品尤其是建陶产品的消费空间是相当充裕的,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终端消费者对于陶瓷产品缺乏相应的认知度,即使不是全国性品牌,也完全有可能顺理成章的打开当地市场,迅速扩充自己的市场份额。相对于一些在外地生产的陶瓷产品,这些本地化的品牌生产和流通成本低,更具有竞争优势,无论是对于经销商还是终端消费者而言都更具吸引力。一些企业在迁移过程中采取了与当地资本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相对于一些纯粹“外资”陶企而言,就更具有竞争优势。区域性品牌崛起将对整个行业的布局和全国个产区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区域性品牌崛起,无疑将会加剧当地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每一个区域品牌的背后都基本都有一个知名陶瓷企业在运作,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并没有随着企业的转移和扩张而有所缓和,而是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的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勇者胜,能否在竞争中取胜,要看各个品牌本身的实力和竞争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陶瓷企业已经做出了相应对策,比如唯美集团,将采取区域品牌与全国性品牌相结合的策略,应对产业转以后的市场形势变化。此外,区域品牌崛起以及区域品牌和全国性品牌如何和谐并存相互促进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加1能否大于2,形成一种倍增效应还有待观察。
除了加剧市场竞争外,区域品牌崛起对于各个产区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一些此前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整体实力有欠缺的陶瓷产区而言,区域性品牌的崛起带来的一些新产区兴起,队原有产区的影响和冲击相对会比较大,即使这些产区的不少企业本身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大,但是在周边产区兴起以后,也必然会面临一个市场趋于饱和带来的竞争加剧问题,例如,现在的山东产区,山东周边出现了许多新型产区,如法库、包头、鄂尔多斯,淮北,河南等产区,层层对山东陶瓷企业形成了包围,在陶瓷产业区域化的进程中,山东陶瓷业面临着产业调整的压力。其次是四川夹江。夹江的产品以中低档中主,主要销售市场在西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其周边地区云南出现了邑门、陕西有宝鸡、甘肃有白银、宁夏有中卫等新型生产基地和企业,而夹江只能日渐集中在四川。
在新产区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江西的一些产区尤其引人瞩目,一些产区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工作,政府部门不遗余力招商引资,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一些知名的陶瓷企业落户本地。
在此过程中,已经有一些产区跃跃欲试,大有赶超佛山陶瓷之势,佛山陶瓷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不代表它的发展模式值得肯定,即使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但是能否获得真正“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要各个新产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从这点来看,区域性产区的崛起虽然给人们一些惊喜,但是也不无隐忧,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们始终还是希望陶瓷产业格局的变化能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早日步入更为良性的健康发展轨道。(文章引用了尹虹博士焦点博客中的部分资料,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