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私抛厂,是指专门从事抛光砖加工与销售的企业。其实,按理应该叫“专抛厂”,似乎更为贴切,但业内早已习惯称之为私抛厂,不妨就叫私抛厂。这类企业基本上不从事砖坯的制造,也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只是充当一个OEM的角色。在2006年以前,私抛厂发展到顶点,一年间新上的生产线达100多条。但从20 07年开始,私抛厂慢慢走下坡路,过度竞争导致利润摊薄,加上成本上涨,一大批私抛厂面临倒闭。进入2008年,一些私抛厂开始抛弃过去的做法,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试图从中获得更大的附加值。
私抛厂的品牌梦
日前,国内最大的私抛厂奥迪莎陶瓷投资建设的奥迪莎石尚馆正式开张。这一事件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轰动性,但具有标志性意义——私抛厂开始为建设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努力。
据了解,奥迪莎陶瓷是建立在一个拥有8年企业基础上的品牌,奥迪莎陶瓷本身在市场上也已经有3年的历史。经过几年的发展,去年的销售总额也突破亿元大关,现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奥迪莎石尚馆,表明企业决心率先打造私抛厂品牌,坚定地走品牌之路,以积极的态度带动行业去做服务、做品牌,扭转以前市场提到私抛厂,就联想质量一般、只求价格的局势。
业内人士表示,这两年私抛厂发展很快,一是单品牌销售量大,刺激私抛厂的发展;二是2007年出现供大于求的矛盾,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私抛厂走品牌路线正是时候,而奥迪莎率先变化的机会较大。以前私抛厂走品牌化路线成功的案例也有,现在奥迪莎在这个“分水岭”上跳出来,走品牌化的路线,对引导整个私抛厂行业具有积极意义,并且成功的机会更大。盛极而衰
私抛厂是抛光砖生产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类企业为数众多,主要在广东佛山小塘一带。这些地方的私抛厂一家挨着一家,连成一片的就有二三十家之多。虽然很多私抛厂规模较小,但是当中也不乏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据业内行家透露,目前实际销售值超亿元的私抛厂有10家左右,其中销售值最高的已达4亿元。所以,私抛厂的动向,对于陶瓷抛光砖的市场行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私抛厂的兴起已有很多年,大有越做越兴旺之势,至2006年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据悉,这一年新上的抛光线约有100条之多。随着私抛厂的兴旺,叫好之声亦随之而来。甚至有媒体称,私抛厂的兴起促进砖坯制造与砖坯加工的分离,有利于行业的进步和专业化分工。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事实上,要做到大而全很不容易,小而精、小而专或者是更好的选择。期间也有一些抛光砖生产企业顺势转型为砖坯厂,专心造好抛光砖坯,也的确取得良好的成绩。
然而,正是由于大批私抛厂的建立,导致行业竞争过度,2007年,拐点终于出现。以往一片红火的私抛厂去年顿现颓势,普遍感觉到一种不景气,而某私抛厂停产倒闭的消息亦时有所闻。私抛厂怎么了?为什么在理论上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私抛厂,在实践上会遭遇如此困境?
业内有识之士指出,相当部分的私抛厂热衷于低价竞争,自己把自己逼进价格战的泥潭。事实上,以往私抛厂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低成本、低售价,加工出来的抛光砖可谓价廉物美,销路无忧。到了2007年这个建材行业综合成本全面上涨的年份,砖坯价格上涨,加工成本上涨,而抛光砖成品的售价却涨不上去,于是捉襟见肘,趋于无利可图,甚至入不敷出,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据了解,去年一片600砖坯就从6块多涨到7块多,而这种600抛光砖的出厂价则始终在每片9元左右徘徊。通常买主找私抛厂就是冲着低售价来的,每片相差一毛钱甚至几分钱也要斤斤计较。企业想要跟着成本上涨的幅度去提价,可能性不大。必须转型
私抛厂普遍提价乏力,源于其自身原本的品牌附加值就相当低。有的品牌附加值甚或近于零,干脆就是赤裸裸地收取一点加工费。成本上涨的风浪一来,就只有翻船落水的份儿。不过,不能一概而论,这些年也有一些私抛厂的经销商在做品牌,还有一些先知先觉的私抛厂开始走上品牌之路。大概可以说,2008年将是私抛厂的一道分水岭,原有的私抛厂在新的形势下将出现分化,其中将会有更多的私抛厂或私抛厂的经销商开始转走品牌路线。
一些私抛厂的经营者认识到,转型是迟早的事,迟转不如早转。广东一家私抛厂的从业者对记者表示,如果一味做OEM,可能还会生存一两年,但肯定会越做越艰难,最终走进死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经营自己的品牌,在价格谈判时增加话语权。
据了解,在广东佛山,一些正在转型的私抛厂,已经申请自主品牌,并且在终端营销上改变手法,努力打造品牌附加值。虽然其价格定位比原来的私抛厂高出一点,但通过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技术,还是可以稳定一批客户。而多出来的差价,再次投入到品牌和渠道的建设上,形成一种循环。“这种做法也得到经销商的认可。”业内专家指出,只要有下游销售的保障和支持,私抛厂转型还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而有了成功的典型,就可以带动整个私抛厂行业的复苏,并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