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塘街一带发掘出的两宋时期河堤和临河木结构建筑。王燕 摄
广州正在对大塘街西侧一建筑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段紧张挖掘有了最新进展。昨天,有群众报料称,现场发掘出五代两宋时期河堤和临河木构建筑,目前有专家推测河堤是古河道“清水濠”的西堤。现场出土青花瓷器、铜钱等上千件明清时期遗存生活用品,正好反映当年的社会生活风貌,极富历史研究价值。
专家判断:
早期河堤年代为南汉或更早
挖掘现场是德政中大塘街一建筑工地,五代两宋时期河堤和临河木构建筑位于工地西北角,现场挖成一个大坑,河堤清晰可见,临河木构建筑宛如木栅栏般竖立,木构件保存完好。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河堤为古河道的西堤,大致为南北向。分早晚两期修筑。早期河堤以一排大木桩沿河边打入淤泥,部分还是深入河底的原土,再在木桩西侧砌木挡板,然后在内侧填土并夯实,以使河堤更加牢固。晚期河堤位于早期河堤东面8米,以红砂岩条石砌筑,红砂岩条石均经过琢打,形制规整,长59~60厘米、宽23~25厘米、厚14~15厘米。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垒砌。一些条石一端专门打制成榫头结构,起到加固作用。
有专家判断,早期河堤年代为南汉或更早。晚期河堤约建于北宋。
初步测算:
古河道在两宋宽逾70米
在工地北面,是临河木构建筑,紧贴早期河堤,向东伸入河道。北面未发掘到边界,清理部分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8米。该建筑结构讲究,其南侧可见一排大木桩,内侧有木挡板,然后填碎砖和土,局部地方还用条石砌筑。建筑中间也不等距打下木桩加固。建筑东头呈斜坡状伸入河道,也用大圆木护边加固。该木构建筑的年代初步判断约在南汉或北宋早期。
据透露,由于未全部清理出来,建筑的整体结构还不完全明确,但由已发掘的情况可见其规模不小,属于较大型临河建筑设施。目前初步认为可能与停靠船只、水上运输有关,疑是一个码头。这次发掘的南汉北宋时期河堤和临河木构建筑,为研究广州城的发展变迁和广州古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据文献记载,“清水濠”发源于白云山脚,向南汇入珠江,此次发掘的河堤是古河道的“清水濠”的西岸堤,初步测算这段古河道在两宋时期宽逾70米,古河道淤泥厚达四五米,可见其规模之大。
据了解,该工地还出土了上千件明清时期遗物,包括大量青花瓷器、铜勺、陶碗、陶盆等。这批遗物绝大多数是日常用具,极富历史研究价值。记者看到,遗物有陶制的瓶、罐、碗、盆等,如一些精致的酱釉壶,高度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个个有完整的把柄、耳等。这些酱釉壶据说有着多种用途,如装酱油等调味品,有的也用来存放茶叶、盐等。陶球、蒺藜可谓是众出土物中最特别的物品,这两类物品功用特别,据说是当时某些人随身携带、可投掷他人的“武器”。(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廖明全 摄影王燕)